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來自全國各地的160多位海洋經濟學專家近日齊聚福州,研討我國海洋經濟發展方向,與會專家在發言中不約而同地提出,我國應盡快加大休閑漁業發展步伐,以此作為解決漁村剩余勞動力就業、提高漁民收入的重要途徑。
我國的漁業生產自改革開放以來,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長,近年來掠奪式的開發和利用導致了許多深層次問題和矛盾:過度捕撈導致近海漁業資源枯竭,海洋環境日益惡化;養殖業技術相對滯后,受到種苗、飼料、病害以及水域生態污染等問題的制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生效,以及世界海洋新秩序的確立,極大地制約了我國海洋漁業的發展。如何安排眾多的漁船漁民轉產轉業,保證為數眾多漁村的安定、穩定,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現實問題。
福州海洋經濟學會的專家陳源、葉向東等認為,根據漁業、漁區特點和社會消費需求,漁區興辦以魚為龍頭,發展旅游觀光和游釣業為主的休閑漁業,并以此帶動其他產業發展,提高漁業經濟發展質量,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可作為當前和今后漁業經濟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專家認為,我國地處北溫帶和亞熱帶,每年適于休閑旅游的季節較長,尤其是東南沿海適合海上休閑娛樂漁釣期長達8個至9個月,擁有300萬平方公里的管轄海域,海岸線長達1.8萬公里,有6500多個島嶼。我國內陸有豐富的水面及魚類資源,許多江湖、水庫風景秀麗,適合于發展休閑漁業。我國有“雙休日”和“黃金周”,這些都為發展休閑漁業和漁民增收提供了廣闊的市場,而休閑漁業集漁業、休閑、觀賞、娛樂為一體,既是第一產業的延伸和發展,又是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有機結合,實現了一、三產業的整合與轉移,為困境中的漁業經濟注入了活力。
同時,我國愛好釣魚的人口達到了9000多萬,如果每位釣魚者每年消費200元,全國每年就有200億元左右的大市場。
長期研究漁業經濟的福州市委黨校副教授陳源指出,發展休閑漁業要創新思維,要徹底改變傳統的靠海吃海的生活方式,堅持開發利用水域資源與保護水域資源并舉,既吃海又養海,要達到一種看不見漁業但漁業無處不在,看不見漁民但漁民處處皆在的新型漁業發展圖景;要挖掘漁業文化資源,要把歷史社會文化發展與漁業變遷、漁業文化的底蘊等有助于休閑漁業發展的要素結合起來。
專家認為,目前還要重點完善漁村基礎設施,搞好統籌規劃,沿海地區要充分利用本地資源,突出特色,有什么優勢,上什么項目,如在城市近郊的水庫及水域,可開展網箱垂釣、駕船、劃艇等項目,沿海可創辦一批海釣基地,以吸引海內外游客和釣魚愛好者。還可推廣吃住漁家的旅游項目,將漁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與旅游結合起來,讓游客真正貼近漁民生活,可開辦海上觀光項目,海邊度假療養,海上捕魚觀賞等。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