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本網2003/9/10訊 1.藥物和有害物殘留超標問題比較嚴重,成為擴大出口的重要障礙。近年來,我國水產品出口多次因質量問題受到歐盟、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限制,如羅非魚、大黃魚等魚類由于養殖環境差,產品品質不高,影響了產品出口。造成這種后果的主要原因是質量保障體系不健全,養殖生產者的質量意識不高,對在養殖過程中濫用漁藥和在飼料中添加違禁成分的行為監控不力。
2.優良苗種覆蓋率偏低,種質退化現象較為突出。大黃魚、羅非魚和河蟹等品種的品質退化現象表現得比較突出。南美白對蝦的育苗技術雖已取得突破,但由于缺少科學的操作規范和標準,苗種總體質量不高。我國貝類等水產養殖品種的良種培育、選育技術滯后,基本上還是以野生種為主。此外,我國的水產原種場、良種場數量不足,優質苗種的生產能力滿足不了出口品種養殖的需要。
3.養殖生產基礎條件較差,配套程度不高。與漁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工廠化養殖的生產條件普遍存在著標準低、設備落后等問題,影響病害、水質環境和產品質量控制措施的實施。例如北方地區大面積的池塘年久失修,生產條件退化。
4.加工流通發展滯后,漁業產業化水平偏低。大部分加工企業加工技術水平低、設備條件不高,產品質量得不到保證;培育、開發名牌產品的意識不強,龍頭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帶動作用尚未得到有效發揮。目前除鰻魚、對蝦加工已形成一定規模外,其他水產品的總體加工程度較低。另外,水產品市場信息體系和協調機制不完善,千家萬戶的養殖生產模式難以跟上國際市場的變化,由于產銷銜接不夠,盲目跟風成為出口水產品生產面臨的突出問題。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