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水產養殖技術取得了迅猛的發展。我國的魚類及甲殼動物養殖產量居世界第一,舉世矚目。但過去幾十年的水產養殖業帶給世界的負面影響也很明顯,傳統粗放式養殖方式導致生態失衡,環境惡化,病害頻發,產量與質量有下降趨勢,我國水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為避免污染水域環境和確保水產養殖業的持續發展,我國水產業的發展要從數量型向質量和生態效益型轉變,開拓超高密度集約化的工廠化養殖,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走精細化、集約化、產業化的發展之路,是我國也是當今世界水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循環水工廠化養魚是20世紀中期發展起來的集約化高密度的現代水產養殖業,將現代工程、機電、生物、環保及飼料科學等多學科相互滲透在一起,運用各種新科技手段,使魚類常年都能在最適宜的環境條件下生長,從而達到縮短養殖周期、減少飼料消耗、節省人力、降低成本、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最終目標。工廠化養魚在發達國家早已興起發展,進展很快,成為保障食品安全和蛋白質供應的有力保證。面對實際情況,要求我們的科研人員研究開發適合中國國情,具有自主產權的循環水工廠化水產養殖系統迫在眉睫。
上海水產大學自上世紀70年代即開始了魚類集約化養殖水處理技術及合理配置的研究。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潛心研究,緊密配合生產,“三峽現代漁業基地建設及示范”、“伊犁河設施漁業基地及魚類保護中心”項目由上海水產大學設計、施工并已投產,我們已看到了工廠化養魚在我國的發展前景。為使科研成果盡快推廣轉變,上海市科技興農重點攻關項目管理辦公室于新年伊始,組織并邀請了陳吉余院士、雷霽霖院士及相關專家組成的鑒定委員會進行了認真負責的鑒定。大家的共識是,上海水產大學等單位完成的“循環水工廠化淡水魚類養殖系統關鍵技術研究與開發”項目在養殖廢水回復利用率達96%以上,水質指標優于GB11607-89標準,生產系統對環境達到污染零排放,特別在養殖廢水的高效凈化及回用,節約了大量淡水資源,生態效益十分顯著。已建設投產的6座循環水工廠化魚類繁育與養成車間累計達13600平方米,每噸水年產羅非魚58公斤,澳洲寶石斑魚40公斤,為該項研究成果推廣應用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翔實的資料,現場的照片,大量的測試數據充分顯示該研究項目具有明顯的系統性和創新性。專家們一致認為該研究在養殖廢水懸浮顆粒物去除技術、生化反應器高效及小型化技術等關鍵技術方面,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