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南方漁網訊 據臺灣農委會漁業署初步統計顯示,2003年漁業生產量達到150.08萬公噸,創造歷史高峰,較02年增加近10萬公噸,增產幅度達6.7%。而在產值方面,約近新臺幣1,000億元,較前年約增加10.7%。若再加上觀賞魚及外圍產業產值,對經濟具有更大的貢獻效果。
農委會說,2003年臺灣遠洋漁業產量約87.7萬余公噸(占總產量58.5%),價值達到新臺幣477億余元(占總產值48.3%),產量較前一年增加約6.6%,其中以秋刀魚火誘網漁業產量增加4.02萬余公噸最多,其次為魷釣漁業增產3.6萬余公噸及鮪延繩釣漁業增加約2.4萬余公噸;漁業署指出,由于管理部門積極推動國外漁業合作與責任制漁業,規范魚貨產地證明文件的核發,加上權宜漁船回籍政策,使得臺灣遠洋漁業生產量有所提高。
在近海漁業部分,管理部門持續執行收購老舊漁船的減船政策,盡管漁獲努力量下降,但由于鯖漁獲量大幅增加,使得近海漁業產量為19.3萬余公噸(占總產量12.9%),產量比前一年微幅增加4%,價值達到新臺幣127億余元(占總產值13.1%)。
沿岸漁業在管理部門府持續投放人工魚礁,并透過獎勵性休漁政策,積極改造漁場環境及保育漁業資源政策支持下,其產量約為6.4萬余公噸(占總產量4.3%),較前一年增加29.1%,價值達到新臺幣60億余元(占總產值6.1%);養殖漁業產量約為36.5萬余公噸(占總產量24.3%),較前一年增加幅度約5.2%,價值達到新臺幣319余億元(占總產值32.5%)。其中以虱目魚增產幅度較大,在管理部門積極發展科技及精致型養殖漁業的政策下,養殖漁業呈穩定健全發展。
臺漁業署指出,依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資料,根據目前全球漁業生產量情況,臺灣排名大約第20位。去年臺灣水產品總出口值為新臺幣460余億元,較前一年增加6.4%,出口量約為59萬余公噸,主要出口國家為日本、美國及泰國。臺灣10項重要出口農產品中水產品占5項,排名分別居第1、4、8、9及第10位。
為因應加入WTO后之市場競爭,將全力提升水產品質量及衛生安全,臺灣水產品將以全球布局為方向,加強生產具出口競爭力的漁產品,期望在國際水產品市場化競爭中,達到促進漁業產業全方位升級的政策目標。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