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潮汕地區人多地少是人所共知的現實問題,如何尋找加快發展經濟的突破口?政協委員、市科技局局長林依民以切身的工作體會指出,發展海洋養殖的效益其實比種田還高,汕頭有漫長的海岸線,政府應考慮加大海洋產業發展,從大海要效益。林依民說,我市的海岸線很長,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如南澳縣前幾年從山東引進種植的龍須菜,農民嘗到甜頭后紛紛推廣,據統計目前整個南澳島的種植面積已超過了2萬畝。科技人員在調查中發現,當地漁民普遍反映種養龍須菜的經濟效益比種田還高,因為龍須菜不僅是高檔食用蔬菜,還可以作為修復海水的大型海藻基本材料。隨著近年來養殖海區的海水養殖密度加大,區域性海水“富營養化”嚴重,并不時出現的“赤潮”,如何破解這一難題,一直是國內外海洋專家關注的熱點與重點。龍須菜因為在淺海魚類和貝類養殖系統中有生物修復作用,富含膠質又能加工成鮑魚飼料和果凍原料,因此市場前景十分廣闊。隨著外地乃至港臺地區的訂單紛至踏來,南澳當地漁民的收入也因此大增,并拓寬了勞力市場。現在,南澳海域的海水比以前更藍了,魚蝦也比以前更多了,這對粵東地區部分近年來水質變差、水產品產量質量急劇下降的海水養殖區很有借鑒意義。林依民指出,汕頭應充分發揮海洋效應,海域經濟應與陸域經濟共同前進。通過與國內外高校合作、工業開發,完全可以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