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中國學者拯救長江刀魚近30年的敗局終于被打破。記者20日從南通海洋漁業部門獲悉,南通海洋與漁業局與上海水產大學合作進行的“長江刀魚人工育苗及養殖技術研究”課題,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江刀人工繁育成功,這在國際學術界具有重大意義。
時下正是刀魚上市的季節。民間有“清明前魚骨軟如綿,清明后魚骨硬似鐵”的說法,意思說清明節前的長江刀魚最為鮮美,但價格卻是驚人,甚至叫出了每公斤三四千元的“天價”。
高昂的價格背后,是人類付出的慘痛生態代價。記者了解到,從1977年至今,中國學者拯救長江刀魚的努力已經進行了近30年。但長江刀魚的數量還是急劇下降。據介紹,早在三年前長江江刀產量已不足百噸,南京以上的湖南、江西和安徽江段,江刀早已形不成漁汛,瀕臨滅絕。
突破刀魚的人工育苗和養殖技術,是改變刀魚瀕危現狀的重要手段。但刀魚特別嬌氣,觸網即死,給人工繁殖和培育帶來很大困難。南通海洋漁業局局長葛海祥介紹說,南通位于江海交匯處,南通長江段是洄游性刀魚最好的繁育地。為此,南通海洋漁業部門和上海水產大學合作進行刀魚的人工繁育。在博士生導師、李家樂教授帶領下,去年下半年,上海水產大學課題組把南通一個四面臨水的“江心洲”四面圍起,只留下很少的閘口,在七八月漲潮時等候小江刀游進研究基地。最終,5000尾江刀幼苗被圈進基地人工養殖。目前,這些刀魚苗已全部長成了大刀魚。
由于江刀是通過體外授精繁殖后代的物種之一,課題組成員、上海水產大學陳文銀副教授通過模擬自然授精的環境和過程,對刀魚進行了人工授精并獲得成功。專家介紹說,這批人工魚苗將在2007年成熟并繁殖出下一代,從而實現刀魚的全人工養殖。
人工養殖技術的探索和實質性的突破,讓人們拯救長江刀魚看到了一線希望。但刀魚最大的敵人還是長江的生態環境惡化。刀魚需要尋找合適的生態環境才能產卵,如果這些情況得不到改善,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長江刀魚絕跡。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