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南方漁網訊 我國是水產品生產大國,水產品的總產量已連續12年居世界首位。近年來,我國水產品出口貿易得到長足發展,出口額連續3年居我國農產品出口之首。在水產品的出口國別方面,日本是我國水產品最主要的出口對象之一。據日本財務省的“貿易統計”,近10年間,日本從中國進口的水產加工品從1992年的7萬噸增加到了2001年的32萬噸,增長了大約3.5倍。
但近年來日中之間的貿易摩擦日漸增多,其中一個新現象是技術性貿易壁壘。在水產品貿易方面,技術性貿易壁壘已成為我國水產品出口增長的嚴重障礙。例如,去年4月1日起,日本政府決定有條件地解除對來自中國的活鰻和烤鰻的全量檢測后,我國的烤鰻出口形勢逐漸好轉,但隨后日本對我出口烤鰻又突然增加“恩諾沙星”殘留檢驗項目并設置極低的檢測限,帶有明顯的技術壁壘色彩,使我鰻魚出口又幾乎陷于停頓。
日本國內近來出現了一些議論,認為中國對日本大量出口廉價低成本的商品,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日本國內的通貨緊縮,因此出現這樣或那樣有技術壁壘嫌疑的政策和規定也不足為奇。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不管各種限制和規定是出于什么目的,日本畢竟是全球最大的水產品進口國,因此,擴大水產品的對日出口是我國外貿出口的一大重點。
首先,應該正視日本對食品尤其是海外進口食品進行嚴格衛生安全把關的客觀必然性。
其次應該仔細研究日本有關進口水產品的各種衛生、質量、包裝、識別等方面的具體規定、相關法律及其變化,并做好實時跟蹤工作。近年來,日本在食品安全方面新增不少法規條例,其中很多非常具體,不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例如,日本水產廳的水產標識檢討會于去年6月17日正式公布了對進口魚類原產地標識的最新規定,其中對原料原產地的要求,由現在的6種水產品擴展到9種。
第三,我國的水產品出口自身面臨一些體制和結構上的缺陷。例如,品種結構不能適應出口需要。我國近海漁業資源衰退,加工原料嚴重不足,每年都需從俄羅斯、挪威、美國、日本等國進口相當數量的加工原料,眾多企業轉向來料加工貿易,這樣實際上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水產品出口,僅僅停留在賺取廉價的加工費上。如果大量的人力物力僅用于來料加工,那么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出口規模的擴大。
此外,國內漁業行業組織化程度低、自律性差,不僅是水產品,其他許多商品特別是原料性初級產品的出口企業常常為爭奪市場而“自相殘殺”,結果是“漁翁”得利,這種情況由來已久卻至今尚未得到很好的解決。我國裙帶菜出口就是一例,企業為爭奪市場,互相壓價,被日本進口商抓住機會大肆壓低進口價格,眾多企業實際上無利可圖。
對日出口雖然有所下滑,但世界及日本的經濟發展呈溫和復蘇態勢,國際市場對我水產品的需求會有相應增長,此外日本國內漁業產量逐年下降,這種趨勢短期內難以改變,其從國外進口的數量也將逐年上升,所以我國水產品的對日出口只要解決好衛生質量等方面的問題,一定會有更大的增長。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