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南方漁網訊 我國是海洋大國,海洋資源可開發利用的潛力很大。根據國家海洋局公布的《海域使用公報》顯示,現在我國探明的漁業用海面積163萬公頃,已經確權開發的6 3萬公頃。
國務院于2003年5月公布的《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指出,要加快發展養殖業,養護和合理利用近海漁業資源。海水養殖業要合理布局,改變傳統的養殖方式,提高集約化和現代化水平,因地制宜發展灘涂、淺海養殖,逐步向深水水域推進,形成一批大型名特優新養殖基地。并把遼東半島海洋經濟區確定為海珍品養殖重點區域。在我國海珍品養殖區域中,山東、遼寧開發面積最大,分別達到23萬公頃和19萬公頃,相對全國來說,北方冷水的海珍品味道鮮美、營養更為豐富。
海珍品主要包括海參、鮑魚、扇貝、海膽等。這些品種多數是我國北方沿海的土著品種,也有像蝦夷扇貝這樣的引進品種,還有一些在養殖過程中與國外同類優質品種雜交的品種,如皺紋盤鮑。這些海珍品品種由于經濟價值較高、市場前景廣闊,目前已經成為我國海水養殖的主要品種,主要分布在遼寧、山東、河北等地。
海參是我國傳統品種,有經濟價值的有20多種。主要品種是梅花參、刺參等,其中以刺參最為名貴。刺參養殖在我國北方沿海形成了一股熱潮。主要養殖方式包括圍堰養殖、蝦池養殖和底播養殖。據統計,2003年我國海參總產量5萬噸,其中刺參產量3萬噸,主要集中在山東和大連。在所有養殖刺參中,底播養殖的方式由于更加接近自然生長方式,刺參品質最佳,但是受到養殖條件的限制,底播面積較小,養殖周期也比其它方式更長,一般需要3年以上。據專家統計,2003年我國底播刺參產量1000噸,主要集中在遼寧省長海縣和山東省長島縣。
扇貝在我國的養殖歷史很長,其味道鮮美,肉質細嫩,經濟價值較高。國內扇貝主要品種包括原有的櫛孔扇貝和從美國、日本引進的海灣扇貝和蝦夷扇貝,主要分布在黃海北部,山東、遼寧沿海,全國適合養殖海域2000萬畝。目前已經開發養殖海域1000萬畝(含浮筏養殖面積),2003年產量達到70萬噸,其中海灣扇貝產量大約56萬噸,櫛孔扇貝產量大約10萬噸,蝦夷扇貝產量大約4萬噸。目前國內扇貝養殖技術日益成熟,主要養殖方式有兩種,一是浮筏養殖,二是底播增殖。隨著扇貝育苗技術的不斷進展,規模化、產業化扇貝養殖成為可能。以蝦夷扇貝為例,自20世紀80年代初從日本引進以來,經過近20年的養殖實驗和推廣,人工育苗、底播增養殖和采捕技術已經全面成熟,目前已經在黃海北部形成規模化和產業化養殖,其中以大連長海養殖規模最大,近10年來創造出了數十億元的產值,取得了很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據統計2003年,底播蝦夷扇貝產量達到2萬噸左右,占整個蝦夷扇貝產量的50%。
當前國產鮮活扇貝主要以國內銷售為主,需求量大約80萬噸,主要銷售城市是上海、廣州、福州、寧波、深圳、大連等沿海城市和北京、哈爾濱、武漢等內陸主要大中城市。海外市場主要以加工產品為主,包括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新加坡、韓國及香港、臺灣地區。扇貝產品易加工、味道鮮美、價格適宜,將會有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隨著西部大開發步伐的加快,中國內陸地區海產品需求量將會大幅度增長。同時,中國加入WTO以后,歐盟市場將會逐漸開放,扇貝出口將會有很大增長。未來3~5年,國內市場扇貝需求量將達到100萬噸,出口量將達到50萬噸,距現有產量還有50萬噸的缺口。根據未來扇貝的主要銷售市場情況,銷售形態將以加工產品為主,尤其是精深加工產品、休閑旅游食品以及配套加工產品。
鮑魚在海珍品中一直備受青睞,自古以來就被列為海八珍之一,價格一直居高不下。目前在我國,鮑魚主要品種是皺紋盤鮑和雜色鮑(又稱九孔鮑),其中皺紋盤鮑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明顯高于雜色鮑。
近年來,以大連水產研究所趙洪恩所長為代表的皺紋盤鮑雜交育苗技術的成熟,為鮑魚養殖插上了翅膀,國家級鮑魚原種場設在大連。就皺紋盤鮑養殖的方式而言,大體可以分為:底播增殖、圍堰養殖、浮筏養殖、工廠化養殖。在多數地區出于苗種育成需要,采取了集中方式結合的形式,近年來還出現了北鮑南養等新的方式。按照目前國內皺紋盤鮑苗種產量情況和養殖成活率,專家估計2003年國內鮑魚總產量大約3000噸,其中皺紋盤鮑產量2000噸。在皺紋盤鮑養殖中,規模最大的是以青島地區為代表的圍堰養殖,年產量大約1000噸,山東榮成和大連等地浮筏養殖產量大約600噸,以大連長海為代表的底播養殖產量大約400噸。
國內水產專家認為,目前制約我國海珍品養殖的主要問題是:
一、適宜養殖海域不足,現有海域利用率不高。海珍品養殖對海域水質條件要求很高,一般應達到國家清潔海域標準,水溫、底質條件也很苛刻。目前的養殖模式仍以浮筏、圍堰為主,海底資源沒有充分利用。像大連獐子島漁業集團以底播增殖為主的生態養殖企業還很少。
二、病害防治技術需要進一步改進和提高。近年來,受多種因素影響,主要是環境因素影響,海珍品養殖的產量一直不很穩定,一些品種如九孔鮑、櫛孔扇貝等死亡較為嚴重,這與養殖方式也有一定關系。更重要的是,我們在病害防治領域的研究滯后于生產實踐。
三、體制和機制落后,企業難以做強做大。目前我國海珍品養殖企業多數為個體私營和村鎮集體經濟體制,有限的資金量難以適應海珍品養殖高風險、高投入的特點,難以投入資金開展研究和市場拓展,規模難以做大,一些企業甚至連苗種費都難以承受。
針對我國海珍品養殖的現狀,有關專家認為主要出路在體制的創新和科技的進步。一是推廣股份制加集約化的海洋開發模式,加快海水養殖企業的改制步伐。如山東好當家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二是加大科研成果轉化力度,走產學研一體化的道路。現有科研院所要轉變觀念,走向市場,與企業形成戰略伙伴關系,為海水養殖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三是海水養殖模式要向健康、生態型發展,推廣底播、放流等方式,養殖海域要逐步向深海發展。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