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發展現狀
鮑魚是“海產八珍”之一,具有較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南方的鮑魚養殖始于70年代,直至90年代韌臺灣立體模式在福建東山縣取得成功后,南方養鮑業才真正得到發展,依靠市場經濟和科技力量的推動,南方養的業后來居上,已經成為海水養殖業的支柱產業之一。
二、存在問題
高速發展的同時也隱藏著危機,鮑魚養殖業是高值、高利潤,同時又是高風險的產業,養殖周期較長.一步不慎,便有滅頂之災。南方鮑魚養殖業在這幾年的高速發展中,暴露了如下問題:
1、形成自身污染
由于市場經濟利益的推動,有的地方盲目發展,鮑魚養殖場布局不合理,過于密集,養殖誹污水不經處理直接排人海區,排入量大大超過海區的自凈能力(包括海水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凈化),排泄物不斷累積,病原微生物就在海區繁殖生存下來,在條件惡變的情況下引發大的疫病。福建省東山縣的東鼓、陳城,以及廣東省汕尾市的捷勝、饒平縣的拓林等,鮑魚養殖場的分布過于集中,已經大大超過該海區的生物荷裁能力,導致了病害的暴發及流行。病原微生物通過海水的環流,使整個南方海區遍受污染。
2、種質嚴重衰退
南方鮑魚養殖品種主要是本地雜色飽和臺灣的九孔的。90年代中期,南方的鮑魚種苗大量短缺.養殖的種苗大多來自于福建東山縣。由于東山縣的鮑魚場大部分片面追求利潤,并不對親鮑進行認真的選育,也沒有引進異地親跑進行交配。因此,培育出來的鮑魚苗都是近親繁殖的后代。90年代后期,南方的鮑魚場選用的親鮑大多來自于這些近親繁殖的后代。十年下來,這些品種已無優勢可盲,種質嚴宣衰退,抗逆性較差,一遇不良環境,便引發大規模的
病變。
3、防病觀念落后
現代海水養殖業是一個系統工程,對于防病治病要進行系統分析、綜合處理,單純某一措施或是某一藥物起不了大的作用。就鮑魚養殖業而言,病原微生物已經存在于養殖水體或環境中,只要發生應激性環境條件,就會使鮑魚免疫力下降,病原微生物很快就達到致病閾值的水平,鮑魚疾病就暴發了,由于同一海域密集的鮑場都有病原形成,就形成了1999年2—3月和1999年11月—2000年3月的鮑魚流行瘟疫。這就是的魚流行病的發生機制。換言之,感染鮑魚的冷水性病毒已經潛伏下來.鮑魚雖然攜帶.但并不發病,當某一養殖條件發生惡變.鮑魚免疫力下降.在海水中幾種致病弧苗的重復感染下,就加快了鮑魚的死亡,引發病變。目前,大多的魚場在防病上的觀念落后于發展,在“防”字下的功夫還不夠o
4、供求配置失衡
南方養鮑基本上是單一的品種,培苗及養成季節都相同,這就造成需要大量的活飼料江漓的時間太過集中,鮑魚的攝食高峰6—10月又是江漓生長最差的季節,江漓價格高漲,質量又十分低劣,加重了養殖成本負擔;同時也使鮑魚上市時間十分集中,大家競相拋售,供大于求,鮑魚價格猛跌.加上境外鮑魚的走私,養跑者幾乎無利可圖。這幾年覆,每年江漓的價格最高價與最低價相差一半,鮑魚的價格最高價與最低價相差1/3。
三、對策探討
1、加強宏觀管理,使鮑魚養殖業健康持續發展
政府部門應該制訂相關法規,控制每一海域的鮑魚弊殖的數量,引導鮑魚場建設不要過于密集,以便減少養殖自身污染,使海區的自凈能力大于養鮑場的污染能力。
2、改良品種,增強雜種優勢
雜交子一代具有抗逆性良、生長快、活力強、產量高、品質好等特點。我們公司從1997年11月開始,通過對盤跑(Haliotis discus)和皺紋盤鮑的引進和移植.與本地選育的雜色的親本進行相互雜交,已經培育出三種雜交苗。其中皺紋盤鮑與盤跑的雜交于一代,今年在汕尾市財捷鮑色場進行同池感染試驗中已充分顯示出其抗病能力強。因此,進行改良品種,既提高鮑魚抗病能力,達到弊殖安全,又生長快,可縮短養殖周期,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o
3、更新觀念,增大防病力度
應該創造一個優良的弊殖環境,使污染物減少到最低限度,從而提離鮑魚自身的抵抗能力,使病原微生物無從感染發病,達到弊殖生產上真正的安全。這就要防止“病從口入”,又要定期“倒池”、“曬池”。總之,防病工作要貫穿于鮑魚莽殖全過程的各個環節。
4、田地制宜,推廣多品種養殖和不同季節養殖
各地可以根據自身條件,進行多品種養殖和不同季節養殖。這樣,各鮑魚場的生產布局就可相互間隔開,就不至于相互爭購江漓飼料,也不會集中拋售鮑魚,保持生產的相對穩定。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