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南方漁網訊 韓國是水產品消費大國,年均消費量約為350萬噸,是其肉類產品消費量(150萬噸)的兩倍還多。韓國水產品年產量約為250萬噸,其余全靠進口。而中國是韓國水產品的主要供應國之一。以2002年為例,韓國從中國進口水產品的全額在韓國水產品進口總額中所占的比例達到37.96%。
在中國出口到韓國的水產品中,中國產冷凍黃花魚、冷凍帶魚、冷凍墨魚、花蟹和活鱸魚的出口金額均排在前列。
目前,韓國水產品進口絕大部分已經完全自由化,政府管理水產品進口的主要措施包括征收關稅、檢驗檢疫和衛生安全標準等。韓國政府為了保護本國水產業免受、少受市場開放和進口產品增加的沖擊,抓住水產品管理難度大、質量不易控制等特性,利用衛生標準、檢驗檢疫等非關稅壁壘重重設限。從目前的情況看,中國向韓國出口的水產品主要面臨以下幾個關口:
一是調節關稅。韓國從1984年引入調節關稅制度,水產品是其征收調節關稅的主要對象。2002年韓國對23種商品征收調節關稅,其中12種為水產品。中國水產品在韓國市場份額超過20%的活鰻魚、活鱸魚等都包括在內。這些商品被附以30%-70%不等的關稅,致使中國水產品的價格競爭力下降,企業的利潤空間壓縮。
二是原產地證明。韓國規定,除活魚外其他水產品均需原產地證明。原產地證明實際上就是隱性的貿易壁壘,可以起到抑制韓國人消費進口產品的作用。
三是衛生標準。衛生標準涵蓋范圍很大,設限隱避性、隨意性也較大,這項標準對中國水產品的影響最大。韓國除對水產品的外觀、規格和新鮮度有明確規定外,對進口水產品的激素、農藥殘留、重金屬及其他有害物質等的含量標準也都有嚴格甚至是苛刻的規定,有些專門針對中國水產品的規定明顯高于國際通用規則,且在中國水產品中一旦檢驗出不合格就全部退貨。
四是先檢驗后通關。韓國以衛生標準不符為由對中國部分水產品實行歧視性的“先精密檢驗后通關”,目前對產自中國的泥鰍、鰻魚等5種水產品實行這種制度,這使得中國水產品的通關時間延長,水產品的新鮮程度大受影響,活魚死亡率較高,損失達3%。
五是金屬異物。根據“中韓水產品衛生條件”規定,中國出口到韓國的水產品通關時要接受韓方的金屬探測檢查,一旦檢出金屬異物,全部貨物將予以返運或銷毀。
中國水產品要想進一步開拓韓國市場,需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是提高自身質量,讓韓國檢驗檢疫部門和媒體無話可說。二是注意打品牌、樹品牌。三是在遇到挫折與不公平對待時要使用法律武器向中國駐韓商務機構反映,力爭將損失降至最小。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