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本網2003/12/7訊 據楊子晚報消息,年關臨近,家住南京青島路2號小區的張大媽最近總是為家庭菜譜更新換代的事情發愁。站在小區院子里,大媽對記者說,女兒結婚的時候去大飯店里吃了一回澳洲大龍蝦,心里一直惦記著。后來到水產市場一轉悠,原來那種高檔貨也就100多元錢一斤,逢年過節買一只回來自己做著吃,應該能承受啊。想到這件事情,大媽一開始十分欣喜,但很快就沮喪起來:“那么大個玩意,張牙舞爪的,買回家你讓我怎么燒呢?”
和張大媽的苦惱有點類似,在惠民橋水產批發市場經營海鮮的王老板這兩天也是喜憂參半。喜的是,往年少有人問津的一些特種水產,今年受到越來越多市民的關注;憂的是,很多熱心的顧客掏錢時,想起來不知道買回去怎么做,又猶豫不決了。昨天上午在王老板的店鋪里,記者看到,除了澳洲大龍蝦的價格每斤超過100元外,諸如珍寶蟹、膏蟹、石斑魚、鱘魚、包公魚的價格大多在30元~60元/斤,至于各種貝類的價格就更為低廉。雖然不時有人來詢問一些海鮮的情況,但仍然是看的人多買的人少,大多數個人消費者最后的選擇不外乎是螃蟹或者基圍蝦。王老板無奈地指著55元/斤的鴨嘴魚問記者:“這一條魚也就百來塊錢,你會買嗎?”看著這條滑溜溜又黑又長,嘴巴像鴨嘴的“怪魚”,記者也只有連連搖頭的份。
在上海路菜場,記者詢問一位賣魚的于姓攤主為什么不進點新奇的水產來賣,他立刻大喊“冤枉”:“我不是沒進過新奇的魚!有一次我進了五條嘴巴尖尖的鱘魚,結果只賣出去一條!大多數顧客看了魚長的那個樣子掉頭就走,寧愿買比它貴一倍的鱖魚!”這句話引來旁邊一位正在買昂刺魚的先生的“抗議”:“問題不是長相,是怎么燒的事情。昂刺魚模樣不也很怪?可是我知道怎么把它燉成湯喝。”
江蘇省海洋與漁業經濟研究會副理事長沈毅告訴記者,像鯰魚、美國魚回魚、挪威三文魚等“洋品種”,以前老百姓想嘗鮮,只有去賓館飯店;如今也開始有市民買回家自己做了。總的說來,這些奇特水產普及的最大障礙,已經不是價格門檻,而正是老百姓對加工烹飪的正確方法沒有掌握好。
南京白云亭蔬菜批發市場的李主任給記者講了一個特種蔬菜推廣的故事。兩年前浙江德清縣一位老板到市場里推廣當地特產早園筍,購買者寥寥,因為南京人不認識這個品種,不知道該怎么“處理”。后來老板專門制作了一套VCD在自己的攤位里不停地播放,詳細介紹其營養功效以及如何炒、煮、燉湯,還印制了許多宣傳單頁散發給購買的市民,很快就打開了市場。李主任說,以他的判斷,特種水產要是也有自己的“使用說明書”,說不定用不了多久,就能“游”進尋常百姓家。
編輯:汪智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