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紅螫螫蝦適應性強、個體大、生長快,形似龍蝦,肉質鮮美,養殖技術簡單,經濟價值較高。養殖該蝦一般每1/15公頃(1畝)可產100—200千克,最高可達402千克。每千克售價為40—60元。
現將其池塘養成技術介紹如下:
一、生物學特性 該蝦屬熱帶蝦類,生存水溫為6—37℃,最佳生長水溫為22—32℃,適宜的pH值6—8。溶氧4毫克/升以上。怕強光,喜弱光,夜間活動頻繁。屬雜食性蝦類,在食物缺乏時會同類相殘。在人工飼養條件下攝食配合餌料。蝦的生長速度受環境條件的影響,特別是餌料和水溫。餌料豐富,水溫適宜,生長速度快,反之則慢。
二、池塘準備 蝦池要求環境安靜,水源充沛,排灌方便。每個池塘面積0.07—0.33公頃(1—5畝),水深1—1.2米。池底平坦,淤泥少,沙質,有一定淺水區。池埂為緩坡狀。池塘1/3以上的水面栽種水生植物,如輪葉黑藻、水花生等。池塘四周堆放部分瓦礫或廢舊輪胎,為蝦提供人造巢穴。池塘四周建30—50厘米高的防巡墻。
三、苗種放養 對使用多年的池塘應清除過多的淤泥,疏通進、排水渠道,加固堤壩。放蝦前,采用與養魚相同的方法殺菌消毒。干塘情況下每1/15公頃施150—200千克生石灰,對水化漿,趁熱全池潑灑。消毒7天后藥性消失,每1/15公頃堆施100—300千克發酵好的糞肥,如牛糞、雞糞。施肥的同時,在池內注水30—50厘米深,5天后加水至80厘米深。注水時須采用密眼網過濾。水草栽培前須經暫存和消毒,以防野雜魚卵和有害生物進入。蝦苗(種)放養一般在5月中下旬、水溫穩定在18℃以上時進行,要注意選擇晴朗無風的天氣。運輸途中應避免陽光暴曬。應選擇體質健康,無傷病,規格一致的苗種。
四、放養前,應使越冬地與蝦池的水溫差在3℃以內,并用濃度為1毫克/千克的漂白粉溶液對蝦苗消毒。苗種放養密度可根據池塘條件、苗種規格、技術水平等酌情確定。一般當年早繁菌體長3—5厘米、體重1.5克/尾左右,每1/15公頃可放3000—5000尾,成活率可達60%,養至10月規格可達50—100克/尾。越冬蝦種體重10—15克/尾,每1/15公頃可放養2000—3000尾,成活率達80%,當年養成蝦規格可達100克/尾以上。池中也可搭配一定數量的花白鰱夏花魚種。一般每1/15公頃可產150—200千克,苗種應均勻撒放在池塘四周。
五、科學投餌 人工養殖條件下應投喂人工配合顆粒餌料,適當搭配些魚蝦肉糜、谷物及瓜菜。放種初期,餌料蛋白質含量應在30%—35%,粒徑在0.5—0.6毫米。養成中后期,餌料蛋白質含量在25%—30%,粒徑為2—3毫米。在池塘四周遮擋物少的淺水區設多處投餌區。日投餌量可隨蝦體增長而逐步降低,投餌量占蝦總體重的3%—5%,一般日投餌3次,時間在上午6—7時,下午4—6時,晚上9時。由于該蝦喜歡夜間攝食,因此,夜間投喂量應占全天投喂量的70%左右,在水草、生物量多的池塘,應適當減少投喂量,投餌量還應根據天氣、水質及蝦的活動等情況酌情增減。由于該蝦喜歡多樣化的食物,不喜歡長時間吃一種飼料,在喂養中應每星期投喂2—3次瓜菜和小魚蝦等。
六、水質調控 池水應始終保持肥爽和高溶氧。每15—20天沖注1次新水,并及時將蝦吃剩的水草、殘餌撈出。每月潑灑1次生石灰,每次每1/15公頃(1畝)用15—20千克。苗種放養初期保持淺水位,以后隨蝦體的增長逐漸加水至最高水位。高溫季節,水溫超過32℃時應沖注新水和增加遮陽物。
七、巡塘觀察 早、晚各巡塘1次。養殖中后期,水質變肥和天氣突變時應及時開機增氧以防浮頭死蝦。雨季應隨時檢查防逃墻的牢固程度,以防止蝦逃逸。養殖環境應保持安靜,無特殊情況不能拉網捕撈,以減少對蛻殼蝦的損害。
養殖過程中可以捕大留小,使成蝦均衡上市。一般10月中旬前后,水溫降至12—15℃,蝦停止援食時即可捕撈上市。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