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摘要:通過3年沿海灘涂淡水養殖試驗和實踐,確定了以鯽為主體魚,每公頃凈產2500kg的多品種、多規格、適密度的混養模式。結果表明,這種優化的生態經濟系統可利用各種食性魚之間的互利作用,充分發揮“土、水、魚、料”的生產潛力,再輔之以科學管理和起捕方式等配套技術的革新,每公頃可獲純收益達7500元,比傳統養殖模式每公頃收益增加2000元以上,同時式質土壤脫鹽加速,理化性狀得到明顯改善。
關鍵詞:灘涂 淡水養殖 模式
江蘇省現在海涂面積65.3萬公頃,相當于全省土地總面積的6.5%,已圍墾或墾而復荒的瘠薄灘地約7000公頃,開發好海涂資源對加速全省經濟特別是沿海經濟帶的經濟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江蘇省農科院圍灘養魚改土的技術成果已在江蘇沿海灘涂逐步推開,對于快速改良鹽土,提高灘涂開發的經濟效益肯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了更好地推廣應用該項科研成果,完善養魚改土的技術體系,1997年起江蘇沿海地區農科所在大豐市境內海豐農場的海涂上建立140公頃淡水養殖試驗場,目的是通過試驗和實踐,進一步探索灘涂 高效、優質養殖新模式及其配套技術。
1 圍灘養魚后的生態環境變化
沿海灘涂荒地,鹽分高,只生長鹽蒿和部分蘆葦、茅草,無法種植作物,土壤理化性狀見表 (1)。圍灘后通過對生態環境的改變建立起來的池塘生態系統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土壤障礙因子的影響,試驗場1號塘,水體透明度為30cm,PH值為8.4,總鹽度2.54g/L,全氮4 .75mg/kg,,速效磷0.43mg/kg,,灘面平均水深1.5m。基質土壤經過3年的圍灘養殖,土體(1m)平均含鹽是從4.98g/kg下降到2.01g/kg,脫鹽率達6 0.0%;土壤有機質(0-20cm)從5.50g/kg上升到7.80g/kg,增幅達41.8%;土壤全氮、速效磷 含量大幅增加;土壤物理性狀也明顯改善。
2 沿海灘涂淡水魚混養殖新模式
根據3年的試驗和養殖實踐,結合廣泛調研和綜合分析,我們確定了以異育銀鯽為主體魚每 公頃凈產2500kg的優化的混養模式(見表2)。實踐證明,這種多品種、多規格、適密度混養 模式,做到資源、飼料多次利用,充分發揮“土、水、魚、料”的生產潛力,可以生產出商 品性好,質優價高的成魚,獲得較好的經濟收益。 表2 銀鯽為主體魚每公頃凈產2500千克放養收獲模式 ①大規格銀鯽5月-10月輪捕上市,價格為98年、99年平均價。 ②魚種價為98年、99年兩年的平均價格。 ③成魚價為98年、99年兩年11月上旬的平均價格。 銀鯽適應性強,在溶氧量2mg/l,鹽度5‰以一偏咸性的水中能正常生長,銀鯽占放養量的58 .6%,占收獲量的45.4%,占產值的57.0%。配養的鰱魚、鳙魚為“濾食性魚”通過濾食浮游 生物起到防止水質過肥,為喜清新水質的“吃食魚”創造了良好的生活條件。在圍灘初期, 蘆葦、茅草較豐富,草魚的投放量要大,草魚的糞便肥水,有“一草養三鰱”之說;2年以 后,灘內草量明顯減少,可減少草魚的投放量,增加鳊魚的投放量,鳊魚食草也食米,幾乎 無病害,生長速度快,成魚凈增肉倍數在8倍以上。鱸魚以肉食為主,味鮮美、價格高,既 利用了大塘內的小魚、小蝦的資源,又可防止塘內小雜魚爭食,耗氧。鯔魚生活在咸淡水交 泄 處,是圍灘養殖的特色魚。圍灘的基質含鹽分高,砂性,適宜鯔魚生長,雖然成活率低 但適量養殖可增加全塘收入。成魚塘套養魚種是解決大規格魚種種源的重要措施,提高魚種自給率,降低養殖成本 。
3 魚塘工程設施的改進
大面積圍灘養殖,魚塘堤、溝、平灘面積比為15∶20∶65,堤高1.5~2m,堤頂寬6m以上, 堤內挖“回”安形溝,溝深1~1.5m(與灘面相比),圩堤及四周空地搭配,銜接種植耐鹽高 產優質牧草(多見黑麥草、蘇丹草、雜交狼尾草、墨西哥玉米等)可以利用牧草強大密集的根系固土護堤。大面積圍灘養殖每年8、9月份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熱帶曲暴襲擊,圩堤土壤砂性,沖刷流失嚴重,崩堤的現象時有發生,所以建好圩堤,種草護坡是抵御自然風險,獲取養殖收益的根本大計。
4 科學管理
4.1魚種消毒 面積圍灘養殖,水體總鹽度2~3g/l,以Nacl為主,有天然的殺菌作用,加之養殖密度合理 ,只要嚴格抓好魚種消毒,多年來,沒有大的病害發生,因此不需要全塘使用魚藥,這樣既 降低養殖成本,又減少魚藥對魚、水體、土壤的污染,符合生態漁業的要求。魚種消毒一般采用主猛酸鉀20mg/kg浸洗魚體30min,魚種體表有孢子蟲、錨頭鳋的用晶體敵 百蟲浸洗魚體15~20min。這樣就可以有效防治圍灘養殖中常見的幾種魚病,如:粘孢子蟲 病(銀鯽)、錨頭鳋(草魚、銀鯽)、腸炎(草魚)等。
4.2 水的調節 “養地一池魚,先要管好一池水”,大面積圍灘養殖沒有人工增氧設備,水質的調控尤為重 要。 科學地調節水位可提高魚的生長速度,3-5月份魚塘緩慢加水,有利于水溫升高,魚的攝食 量也相應增加,生長加快,每次加水10-15cm,7-8月份達到最高水位。試驗表明:科學的調節水位,用于輪捕的大規格銀鯽,上市時間可提早10-20天,在低溫光照少的年份效果更加 明顯。
4.3 飼料運籌 按凈產2500kg·hm-2的放養模式,投餌料7000kg·hm-2(青飼料除外)配合5月初開始的 輪捕,采用“早開食、晚停食、重中間”的分配方法,6、7、8、9月為魚類主要生長季節, 投料量占總量的80%,圩堤和四周空地秋播的多花黑麥草,春播的雜交狼尾草,可保證養殖 全程的青飼料供應,以草換魚。圩溝中的淤泥可作為牧草的肥料,既降低成本又可以改善 塘水質,形成淤泥—牧草—魚良性生態循環。7、8月份氣溫高,可投喂配合顆粒料,保證魚 類在生長最快時獲得最全面、最佳的營養供應,其生長潛力得以充分發揮,顆粒料在水中穩 定較好,可防止水質過肥。餅粕、配合顆粒料、青飼料三結合,成為圍灘養殖 飼料供給的新特色,在餌料成本不高的情況下,加快魚的生長降低餌料系料,又可以減少病害,調節水質,一舉多得。
5 起捕上市的適宜時間
圍灘養殖傳統的起捕方法是:11月份,冷空氣來臨之后,放水,魚入“回”形溝后,拉網, 集中上市,魚多價廉,這種方法不符合市場經濟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原則。10月中旬各種魚均 價6.2元/公斤,而11月下旬,各種魚的均價5.50元/公斤,每公頃3136公斤成魚計算,收益 相差2195.20元,變格傳統的起捕方式,提成魚上市,已成為獲得養殖高效益(98、99年統計 )的關鍵措施之一。 具體措施,大塘用插網分成若干條塊,從10月份(此時魚產量基本過到高峰)開始適量放水, 就可以在兩個插網之間拉網捕魚,魚群因插網分隔,不會過度集中,同時水體仍較大,既使 氣溫突然升高,魚群也不會缺氧死亡,100公頃的塘口,添置插網費用1-2萬元。這個方法投入低,可操作性強,效益顯著。
6 結語
根據圍灘養殖的特點,合理利用資源為前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確立以銀鯽為主體魚每公 頃凈產2500千克的養殖模式,發揮各種食性魚之間的互利作用,實現種群多樣化并優化配置 ,結合科學管理和起捕方式的變革,圍灘養殖每公頃純收益可達7500元,比傳統養殖模式每 公頃收益增加2000元以上。同時基土壤一粘土體脫鹽率達60.0%,土壤養分明顯增加,物理性得到改善(見表1)為大規模種植業開發打下基礎。我國有不宜于農但宜于漁的低洼鹽堿荒地233.3萬公頃,借鑒這種優化的投資適度,風效性的養殖模式,一定會大大加快鹽堿荒地的開發進度,并取得經濟、生態與社會三大效益協調發展。(完)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