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快速準確診斷魚病是治好魚病的關鍵。魚病的檢查、診斷,要重視抓好以下工作:
一、現場調查
1、環境調查和現場調查。如養魚水體周圍的工廠企業排污情況,農藥施放情況,養殖水體清塘方法、清塘藥物、魚種種消毒用藥等,都要進行調查。
2、水質的調查與分析。主要包括水溫、酸堿度(PH)、溶解氧、肥度和硬度的了解與分析。魚病的發生和流行與水溫有著密切的關系。PH值偏高或偏低,易引發不同的疾病。水中溶氧低于魚類正常需氧標準,易引發泛塘。重金屬鹽超標,則易引起魚類中毒。水質過瘦或餌料不足,易引起營養不良癥。水質過肥,病原微生物易于大量繁殖,易造成水質惡化。
3、流行情況調查與分析。了解魚病發生的全過程,如發病時間、死亡數量以及病魚的活動情況,重點是發病史、用藥史、流行史等。
4、飼養管理調查與分析。了解魚種放養密度、投飼和施肥情況,以及養魚生產過程中的操作情況,如運輸、拉網、捕撈、浸洗等操作有無不當等。
二、魚體檢查:
用眼睛直接從魚體患病部位找出病原體或根據病魚的癥狀來分析判斷魚病。
1、是體表檢查。從魚池撈出病魚或剛死的魚5-10尾,置于白塘瓷盤內,按順序從嘴、眼、鱗片、鰭條等部位仔細檢查。對于一些大型的病原體,如水霉、線蟲、魚虱、錨頭鳋等可以清楚看見。同時,可以通過口腔充血、肌肉發紅、鰭基充血、肛門紅腫、鱗片脫落、體表充血、尾柄或腹部兩側出現腐爛、病變部位發白有浮腫膿泡、舊棉絮狀白色物、白點狀胞囊等,以確定病情。
2、是鰓檢。用剪刀剪除鰓蓋,觀察腮絲有無異常。
3、是腸道檢查。剪開前后肌肉,打開腹腔,先觀察內臟有無異常及異物或寄生蟲,如魚怪、線蟲、舌狀絳蟲等。后用剪刀從靠回喉部位的前腸和肛門的后腸剪斷,取出整個內臟置于盤中,將肝臟、脾、鰾等器官逐個分開,再剪開腸管,去掉腸內食物或殘渣,仔細觀察。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