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癥狀與危害 病魚游于水面。鰓上粘液增多,鰓絲末稍發白、潰爛,呼吸困難。食欲減退、甚至停止攝食。若不及時處理,上述癥狀出現2日后即開始死魚。幼苗感染100只蟲、成魚感染1000只蟲即可出現大量死亡。日死魚可達3%—5%,幼苗死亡率更高。
病原 海盤蟲是錨首科海盤蟲屬單殖吸蟲的總稱,我國有20多種,是海水魚類常見的寄生蟲。其形態結構與寄生于淡水魚類的指環蟲十分相似,常被誤作指環蟲。事實上,到目前為止,已發現的指環蟲全部寄生于淡水魚中。而海水魚鰓部類似結構的寄生蟲主要為海盤蟲。海盤蟲蟲體較小,體長一般在2毫米以內,長形。體前端具一個圓形的咽。兩個腸分支在身體后端匯合。生殖孔、交接器和2個前列腺囊位于腸分支后。陰道開口于體中部側面,具受精囊。其后有卵巢、精巢各1個。體后部具2對中央大鉤、2根連接片和7對邊緣小鉤。蟲體末端通過這些鉤固著于魚鰓上。
診斷 通過鑒別病原體的存在與數量而確診。病魚部分鰓絲潰爛、發白。肉眼仔細觀察紅的鰓絲,可見上面有針尖大小的白點。剪下一些有白點的鰓絲于玻片上并數滴海水,可見紅色的鰓絲邊有白色的蟲體伸展開來,十分顯眼。使用顯微鏡觀察鰓絲壓片時,在10倍物鏡下,蟲體長約1—1·5個視野。蟲體末端附著在鰓絲上,頭端游離常左右彎曲或伸縮。活蟲內部結構清晰,顯示出海盤蟲的典型結構。幼苗感染10只以上、成魚感染50只以上的海盤蟲即可確診為海盤蟲病。
流行 本病主要靠蟲卵及幼蟲傳播。適宜溫度為20℃—25℃,主要流行于春末夏初。海盤蟲病可發生于石斑、真鯛、黑鯛、笛鯛、大黃魚、鱸魚等多種海水網箱養殖魚類。常與車輪蟲、瓣體蟲形成并發癥。 防治方法 ①掛袋法:感染較輕者,可采用藥物掛袋法殺蟲,選用魚用滅蟲精等殺蟲劑,其殺蟲能力較強,經過一段時間掛袋,可將鰓上蟲體殺死。采用海水魚蟲凈2號等復合殺蟲劑,除了殺成蟲外,對散布于水中、即將侵入魚體的幼蟲的殺滅能力更強,可防止感染進一步加重。不僅效果好,對魚的毒性也低,使用安全可靠。②浸泡或潑灑法:感染較重者,鰓絲上大量的蟲能迅速破壞鰓組織,造成魚的大量死亡,故應立即殺除成蟲。藥物可選用殺蟲力較強的魚用滅蟲精等,也可選用對魚相對安全的復合殺蟲劑如海水魚蟲凈2號等。給藥方式以藥物浸泡法效果最佳。潑灑法則操作上相對簡便,也有一定效果。筆者曾對海盤蟲藥物的濃度進行試驗,若要在5—10分鐘內完成浸泡或潑灑,藥物濃度依氣候、水質、以往用藥史、病情的輕重而不同,所需濃度很高,十分接近魚的耐受極限,須謹慎確定,并在處理時密切觀察。若魚的體質不是太差,應延長浸泡或潑灑時間,同時降低藥物濃度。浸泡時的水量也很重要,若水量太少,在高度擁擠狀態下,鱸魚相互之間互相摩擦、刺傷會造成體表破損。故在浸泡或潑灑時水量不可太少。浸泡或潑灑后使用藥物掛袋3—5日,方能殺滅水中的幼蟲。在用藥過程中能同時潑灑一些增氧劑,能減少魚的死亡率。
經殺蟲處理后,可輔以抗菌消毒藥,如魚得安掛袋、口服魚服康等,以防止傷口發生細菌的繼發性感染。
南方漁網編輯: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