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加強水質管理
到了秋季,池塘載魚量較大,水體有機質積累較多,水質易變質變壞,因此對池塘水質要特別注意。池塘水位要維持較高,以2—2.5米為宜,水質保持清新優良溶氧豐富,滿足“肥、活、嫩、爽”的要求。具體措施有:①定期注換新水,10天左右注換新水一次,每次換水30厘米左右。②及時清除殘餌、污物,魚類食場的殘餌,池塘水面漂浮的污物,池底沉積的剩草,池周附生的雜草等要及時清除干凈。③適時使用生石灰,每隔20天左右使用一次,每次每畝使用15—20千克。生石灰要新鮮,呈塊狀,粉化化漿后全池均勻潑灑,以調節水體pH值,增加鈣質。④施用光合細菌等微生物制劑,每月施用一次,用量為每畝5千克,與水混合后均勻潑灑,光合細菌與生石灰的施用間隔宜在10天以上。
二、合理投喂餌料
初秋氣溫較高,水溫適宜,魚體生長旺盛,對餌料的需求量較高,應抓住有利時機強化投喂,草食性魚以青餌料為主,多采用陸生性多汁嫩綠青餌料,適量搭配精餌料。到晚秋時氣溫逐漸下降,青餌料不足,應及時增加精餌料的投喂量。精料品種有豆餅、麩皮、菜粕、麥類、豆渣、米糠等,各種原料經粉碎后混合均勻成團狀投于食臺,日投喂量為池內魚體重的3%一8%,日投喂次數從早秋的4次,逐步減到晚秋的2次。條件許可則加工成顆粒,飼喂效果更好。每次投喂以大部分魚吃好離開食場為準,保持魚攝食到“八分飽”程度。精料須設固定的食臺,青料則須投到固定的浮框內,便于觀察攝食情況和清除殘餌,顆粒餌料的投喂應經過馴化,使魚形成條件反射。使用投餌機則更有利于節約餌料,提高餌料利用率。
三、適時施用肥料
以鰱鳙等肥水性魚類為主的成魚池塘,為促使浮游生物的繁殖與生長,應使池塘水體保持適當的肥度。剛入秋時水溫較高,施肥應以化肥為主,尤其注意補充磷肥。具體施肥方法是:每畝每次施尿素1.5—2.5千克、過磷酸鈣3-5千克,20天左右施用一次,化肥充分溶解后均勻潑灑池塘中。中秋、晚秋則以有機肥為主,每10-15天施肥一次,每次每畝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150—200千克,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20—25厘米之間,促進肥水性魚的攝食。施肥宜在晴天的上午進行,低溫天氣、陰雨天氣不宜施肥。
四、注意防止浮頭
秋季池塘載魚量大,水體中積累的有機質較多,水質較肥易老化,遇到天氣突變等異常情況極易引起浮頭,因此管理需要特別注意,每天至少3次巡池:黎明時觀察魚類是否有浮頭現象;中午檢查魚類吃食及活動情況:黃昏查看全天吃食情況和有無浮頭征兆。要的‘常清殘去雜、撈除污物,以免腐敗的有機物分解后污染水質而影響水體的溶氧。尤其遇到天氣突變時要特別注意,嚴防魚類浮頭現象的發生。平時調節好水質,使水體溶氧充足。預測可能發生缺氧時,應及時加注新水或開啟增氧機增氧,同時停止施肥和控制投餌量。發生浮頭要及時采取增氧措施,施用粒粒氧等化學增氧劑快速增氧急救。精養成魚塘必須配備增氧機,按照“三開兩不開”的要求操作:即晴天中午開機,陰天次日清晨開機,陰雨連綿或有浮頭征兆時半夜開機;一般傍晚不開機,陰雨天白天不開機。通過增氧機的使用,維持池水最佳溶氧狀態,防止浮頭的發生。
五、科學防治魚病
①餌料消毒,各種水旱草類均需漂白粉溶液消毒后再投喂。②工具消毒,各種漁用工具每周用強氯精溶液浸泡一次。③食場消毒,每周對食場消毒一次,采用溴氯海因等消毒劑。④池水消毒,每月一次,采用溴氯海因和魚蝦殺蟲靈輪流使用,按劑量要求使用。⑤餌料質量要求,青綠餌料要求鮮嫩、多汁、無霉變;精餌料要求新鮮、適口、無霉變、不變質、不結塊。⑥投喂藥餌,餌料中添加中草藥和維生素C等藥物制成藥餌,連喂5—7天為一個療程,每月投喂一個療程,以提高魚體抗病能力。
六、適時輪捕成魚
秋季以后部分成魚已達商品魚規格,可以根據市場行情適時輪捕成魚,既減少了成魚池載魚負荷,有利于存塘魚的生長,促進池塘綜合產量的提高,又能抓住市場空檔,提高養魚產品的商品價值,增加養殖效益。輪捕有拉網和誘捕兩種方式,拉網要選擇氣溫較低、無風、晴天的早上進行,池魚無浮頭跡象,捕魚前一天少喂餌料,拉網動作輕快,分檢選魚迅速,不能離水操作,起網后及時放出幼魚,捕后及時補注新水。誘捕是在投餌場設置誘網,用餌料誘魚,將誘網封閉后選捕商品魚上市。輪捕成魚可每月一次,秋季輪捕2—3次。
南方漁網編輯:胡珊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