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稻田養魚,魚稻雙收,是我國農業一種傳統的生產方式,不僅能促進稻谷生產,提高產量,又能增加經濟效益,是農村致富的一條好途徑。下面介紹幾種稻田養魚的方式和技術要點,可根據不同情況選用。
1、平田式 此種方式要求加高加固田埂,使田埂高50-70cm,頂寬50cm左右。田內開挖魚溝或魚溜,魚溝深30-50cm,溝的上面寬30-50cm。溝的設置形式為在稻田內田埂底基一半處開挖一圈環溝,面積為667m2以上的稻田,還要在田中央開挖“十”字形中央溝。中央溝與環溝相通,環溝相對的兩端與進、排水口相接,整個溝的開挖面積占田面積的5%~8%。稻魚兼作養成魚時,魚的設計產量667m2可在30kg左右,若在第一季種稻養魚后,第二季只養魚而不種稻時,則每667m2產魚的設計產量可達80-1OOkg。
2、壟稻溝魚式此種養殖方式較為科學。方法是稻田的四周開挖一圈主溝,溝寬50-1OOcm,深70-80cm。壟上種稻,一般每壟種6行左右水稻,壟之間挖壟溝,溝寬小于主溝。若稻田面積較大,可在稻田中央再挖一條主溝。總開溝面積占田面積的10%左右,設計養魚產量為每667m280-1OOkg。
3、魚凼式 此種養殖方式的特點是在稻田內按田面積的一定比例開挖一個“魚凼”。魚凼的開挖面積一般為田面積的5%~8%,深2-2.5m,魚凼一般設在田中央或背陰處。但不能設在進、排水口及田的死角處。魚凼以橢圓鍋底或長方形為好。魚凼最好挖成二級坡降式,即在上部1m處按坡比1:0.5開挖,而下部則按1:1開挖,兩部分中間留一寬30cm的平臺。有條件的地方,為保證不塌陷應用石條、石板、水泥板、碎石等護坡。為防止淤泥進入魚凼,應在凼口邊緣筑高20cm、寬30cm的小埂。田的四周距田基3-3.5m處開挖一圈40cm深、30cm寬的環溝。每667m2養魚設計產量為50-70kg。
4、溝池式 此種方式是小池和魚溝同時設置,總開挖面積占田面積的10%-15%。小池設在稻田進水口一端,開挖面積占田面的4%-8%,呈長方形,深1~1.5m,上設遮蔭棚。池與田交界處筑一高20cm、寬30cm的小埂。田內可根據稻田面積大小設置環溝及中央溝,溝寬30—40cm,深28-30cm。中央溝呈“十”字形或“井”字形,使溝、池相通。
5、流水坑溝式 這是根據流水養魚原理而設計出的一種稻田養魚方式。此種方法是在稻田的進水口一端距進水口1m處開挖深1~1.5m,面積占稻田面積4%-8%的流水坑(又稱寬溝),與田面交接處設高15cm、寬20cm的小田埂,小田埂與田間設2-4個缺口,使坑內水與田內水相通。此外魚坑也可設在田中央。田的中央設“十”字形中央溝,田四周設一圈環溝。溝的寬、深均為25cm。溝、坑要相通。養魚設計產量為667m250kg以上,但不超過80kg。
南方漁網編輯: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