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養殖模式的選擇
眾所周知,目前中國養鰻業正經歷著生死攸關的考驗,傳統的養殖模式與養殖技術的弊端逐漸顯露:池底嚴重老化,病原體耐藥性增強,用藥不規范,藥物殘留等問題。通過對當前水產養殖業的發展趨勢和人類對水產品的消費潮流進行認真研究分析,并結合養鰻業的現狀與特點,認為精養池+土池仿生態養鰻模式是今后養鰻業的發展趨勢。該模式能有效地促進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協調發展,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精養池+土池仿生態養鰻模式是指將鰻鱺的白仔、黑仔培育養殖階段放在精養池中進行,把幼鰻、成鰻育成養殖階段放在山區土池進行仿生態養殖。該模式具有養殖成本低,不易產生“三類苗”,養殖技術容易推廣普及等特點。精養池可以充分利用現有鰻池或在土池附近建造幾口面積各為160-180m2,池底為沙包土結構的精養池,用于白苗培育與黑仔養殖,白苗池與黑仔池可以通用;土池一般以山區為最佳選擇對象,山區具有水源好,無污染,水量豐富,植被茂盛,田地租金低等優勢。精養池進行白苗、黑仔培育養殖是在當前的養殖技術基礎上稍加改進,特別是用藥方面,一定要杜絕使用違禁藥品,以符合綠色養殖的要求;而在土池進行幼、成鰻養殖階段則要注重水環境的培養與管理,應用生態學原理預防鰻病,實現全過程的仿生態養殖。
二、病害防治的創新
病害防治是綠色鰻魚養殖是否成功的關鍵環節。以前在鰻鱺養殖過程中,一些病害的防治牽涉到使用違禁藥品,要進行綠色鰻魚養殖除了要做好相關病害的替代藥品研究外,還要做以下幾個方面的創新:
1.研制開發鰻病診斷試劑盒。可以采取涂膜、紙片、檢測液、檢測板等措施獲得方便、價廉、準確的診斷試劑盒,克服鰻魚病害(除寄生蟲病外)診斷的盲目性、片面性與主觀性。
2.設立專家診斷系。在上述基礎上,通過地區各級鰻魚協會網絡建立起專家診斷系統,使鰻魚疾病的診斷出現新的局面。
3.加強鰻魚免疫藥品的開發研制開發一種不易被鰻魚胃腸所破壞的口服疫苗,或者深入研究鰻魚粘膜免疫的功能之后,采取浸浴或噴灑方式對疫苗進行給予,達到有效預防一些重大疑難病害(如狂游病)的目的。
4.側重進行“三效”(速效、高效、長效)“三小”(副作用小、毒性小、用量小)漁藥的研制與開發辟如:窄譜性抗生素,鰻魚專用藥物,增強鰻魚機體功能(如免疫增強劑、促生長劑等)的營養類藥物。
5.對重大病害的預測與預防。首先依據相關原理建立起鰻魚病害發生的數學模型,這種數學模型包括細胞水平、亞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數學模型,其次建立病害的化驗檢測方法,應用目前較為先進的遙控衛生監測等高科技術,此外還需要建立遍布各個地區的病害預報網絡,對重大鰻魚病害的發生、發展及發病規律進行預報。
南方漁網編輯:陳珍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