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春季氣候多變,養殖環境不及病穩定,且魚體小,抵抗力弱,容易引發多種疾病或并發病癥。根據這一時期天氣、魚體、環境害流行特點,應采取以下綜合措施進行預防和診治。
1.保持水溫恒定。魚種放養時若溫差超過3C˚ ,易造成抗病力下降而患病,超過4C˚ 時,可直接造成死亡。因此,在魚種放養前后要認真改善水體環境,培肥水質,保持水溫的恒定,切忌水溫度變化幅度過大。
2.輪換用藥預防。放養后,早期先按每畝水深1米用生石灰450公斤或漂白粉20公斤,兌水后全池潑灑。三五天后,再按每畝水深1米用90%的晶體敵百蟲350克,配成水溶液潑灑水面,可以毒殺細菌和寄生蟲。在4月~6月份,每20天用B型滅蟲靈(0.7克/ m3)或90%晶體敵百蟲(0.5/ m3)等殺蟲1次;每15天用菌蟲凈(0.3克/ m3)或高錳酸鉀(1克/ m3)、魚蝦敵菌靈(0.4克/ m3) 、二氧化氯(0.6克/m3)、漂白粉(1克/ m3)、生石灰(20克/ m3)等殺菌1次,藥物需輪換使用,這樣基本上可讓養殖魚類安然度過這一季節。
3.對已經開始患病的魚類,需確診后對癥下藥。若由指環蟲、中華蚤等較大型寄生蟲引發的魚病或并發病,需先用B型滅蟲靈(0.7克/ m3)或90%晶體敵百蟲(0.6克/ m3)殺滅蟲體后再潑灑殺菌消炎藥物;若由車輪蟲、隱鞭蟲等引發的魚病或并發病,需先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5:2)(0.7克/ m3)潑灑殺蟲后,再殺菌消炎;若由小瓜蟲引發的急癥或并發病,需用甲基藍(2克/ m3)殺滅小瓜蟲后,再殺菌消毒;若由病菌直接引發的可參照第2點的預防方法用藥治療。若治療鳊、草魚出血病和爛鰓、赤皮、腸炎病,按每50公斤存池魚用消毒劑15~30克,拌人1.5-2.5公斤干面粉,沖成稀糊泡沫狀,全池潑灑。
4.投藥時注意事項。投灑漁藥時,應選擇無風的晴天進行。投喂藥餌時,應先將沒病的魚類先喂飽,再投喂藥餌,保證病魚能吃到足夠的藥餌。如:池中草魚較多時,在其它魚生病的時候,為確保病魚吃到足夠的藥餌,可先投草料,再投喂藥餌。
南方漁網編輯: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