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1 看魚的攝食情況
在池塘水質良好、魚體無病、飼料適口的情況下,魚的攝食強度較大,搶食積極,并且攝食量穩中有增。這種正常的攝食狀態在魚苗魚種養殖階段基本可以保持;成魚養殖階段,由于池塘中魚的相對密度較大,可能會因天氣變化而出現攝食異常,天氣好轉后,攝食又會恢復正常。如果在養殖過程中,無論是苗種階段還是成魚階段,在其他條件基本沒有變化的情況下,一旦出現攝食驟減,或者持續下降,甚至停食,那么,該池塘的魚可能會生病或已經生病,并且很可能是鰓部或消化道疾病。
2 看魚的活動情況
2.1 亂游
如果魚在水的上層離群獨游或者群體緩慢游動,即使人在岸邊擊掌、跺腳,魚也沒有任何反應,或者雖有反應,但剛下沉又迅即浮出,這是魚生病的前兆。如果魚在水中狂游亂竄、頻繁跳躍、打轉或者頭朝下尾朝上將尾翹出水面,那么這些魚可能是鰓或皮膚感染了錨頭鳋、魚鲺、三代蟲、指環蟲、線蟲等寄生蟲。
2.2 漂浮
苗種塘和成魚塘的前期階段,魚的相對密度較小,一般不應該出現浮頭。但是魚生了病,特別是鰓部感染了原生動物,分泌的大量粘液影響到魚的呼吸時,魚就會頻繁浮頭,甚至整日漂浮于水面,開動增氧機魚也不去“迎水”。這是魚通患病的表現。
2.3 攪動泥水
如果在池塘水質良好、飼料能滿足魚的需要時,魚仍在池壁、池底鉆動或摩擦身體,攪渾池水,則說明魚可能是皮膚或鰓感染了寄生蟲。
3 看魚的身體特征
3.1 體形
正常的魚體型豐滿、健壯。如魚苗身體消瘦,一般是因餌料不足所致。如果魚種和成魚出現身體消瘦而飼料又是保證供給的,那么,可能是有腸寄生蟲(如絳蟲、線蟲、艾美蟲等),或者是體表有魚鲺、錨頭鳋等寄生蟲。如果魚體發生變形,則可能是化學物質中毒或池塘中某種重金屬鹽類含量過高引起。
3.2 體色
正常的魚體色深淺適中,整個身體顏色基本一致,鱗有光澤。若發生疾病,魚體色常會變黑、變暗,或者身體表面顏色一塊深、一塊淺,鱗片晦暗無光,有的會出現皮膚、鰭條充血發紅的現象。
3.3 死魚發生情況
在飼養過程中,出現突然死魚一般由泛池、中毒等幾種原因引起。前兩種原因引起的突然死魚易確認、好區別。由魚病引起的死魚一般不像泛池、中毒引起死魚的規模那么大,呈暴發性,而是陸續發生,一天死幾尾或幾十尾,且要持續一段時間。因此,一旦發現死魚應當及時撈起,認真檢查,確定死魚的病因。
各種魚病的征兆可能單獨出現,也可能同時出現,只有在養殖過程中堅持每天巡塘,注意觀察魚各方面變化,才能做到“近水知魚性”,從而對魚病作出較準確的預測和判斷。
南方漁網編輯: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