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蟹池中通過套養鱖魚可以大大減少蟹池中野雜魚的數量,減輕野雜魚與河蟹爭食,降低河蟹餌料系數;同時還可以把池中低質低價的野雜魚轉化成優質高價的鱖魚。生產實踐證明,蟹池中套養鱖魚不影響河蟹的回捕率,且每667平方米(1畝)能增產5-15公斤鱖魚,增收200-500元。現將這一技術介紹如下:
一、池塘條件。每口池塘面積以0.33-2公頃(5-30畝)為宜,靠近水源,水質良好,無污染,池塘坡比為1:2.5-3,水深1.5米左右,池底淤泥厚度15厘米左右,進、排水方便,有可靠的防逃設施。
二、放養前的準備
1、清整消毒,清除雜草,加固塘埂,維修好防逃設施。池中進水10厘米左右,每667平方米用75-100公斤的生石灰溶化后均勻潑灑在池中,1周后加水至0.6-0.8米。一般新開挖的池塘每667平方米施發酵過的糞肥150-300公斤。
2、種草投螺。這是實施健康養殖的關鍵措施。池塘進水后移植水草,可在3月份移植伊樂藻,行距2米,株距0.5-1米。種植苦草可從4月10日開始分批播種,每批間隔10天,每667平方米用種量100-250克。苦草發芽及幼苗期,應給河蟹投喂土豆絲等植物性飼料,以減少河蟹對草芽的破壞。整個養殖期間,水草應控制在池塘總面積的50%-70%。水草過少要及時補充移植,過多應及時清除。另外,在清明前投放活螺螄,每667平方米投放150-300公斤。
3、培育餌料魚。一是在清塘藥物毒性消失后,于3月10日前向蟹池中投放100克左右的本地鯽魚,每667平方米投放5-8公斤,讓其自然蘩苗,為鱖魚種下塘后提供適口餌料。二是專池培育餌料魚,定期向蟹池中投放,以補充餌料魚的不足。
三、苗種放養
1、蟹種放養。蟹種放養按池塘健康養蟹的技術規范進行,做到蟹種健康,無病、無傷殘、無第二性征,規格為140-240只/公斤,每667平方米放養密度控制在400-600只。放養應在3月底前完成,放養時蟹種應進行消毒,可用5‰甲醛溶液或10毫克/升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蟹種10-20分鐘。
2、鱖魚種放養。選擇規格在5厘米以上、無病無傷、體質健壯的翹嘴鱖苗種,運輸前應經過2次以上拉網鍛煉。放養時間宜在6月10日前后,放養時應先將氧氣袋放入池水中10分鐘左右,使袋內水溫與池水溫度接近,再解開袋口,連魚帶水緩緩倒入10毫克/升的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泡10分鐘左右,最后把魚種放到池中水草較多處。放養密度應根據蟹池中餌料魚多寡而定,如餌料主要是注水時帶進的野雜魚蝦和放養鯽魚繁殖的魚苗,則每667平方米放養的鱖魚種為10-15尾;如另有專池培育餌料魚,則每667平方米可增加到20-30尾。
四、飼養管理
1、餌料投喂。河蟹投飼應堅持"兩頭精,中間青"的原則。養殖前期宜投喂新鮮魚、螺肉等精料,輔以土豆、玉米等植物性飼料,日投喂量約為河蟹體重的5%左右。養殖中期以青料為主,適量搭配小雜魚、螺蚌肉,投餌率要提高到河蟹體重的8%-10%。養殖后期飼料與前期相似。鱖魚一般不投餌,有專池培育鱖魚餌料魚的,餌料魚要采取捕大留小(餌料魚體長始終為鱖魚體長的4/10-6/10)、分期分批捕撈的辦法,重點安排在7-9月,一般按鱖魚數量的10倍來投放。
2、水質調控。池塘的水位根據水溫的升高而逐漸加高,5月份以前一般控制在0.6-0.8米,5月份以后每20天左右加換新水一次,夏秋季節水位達1.2-1.5米,每周換水一次,每次換水20-30厘米。每隔10-15天潑灑生石灰水一次,每次每667平方米用量為10-15公斤。也可以定期潑灑光合細菌等生物制劑,每次每667平方米用光合細菌為5公斤(注意不能與生石灰等消毒藥物同時使用)。
3、病害防治。堅持以防為主、防重于治的方針。定期在蟹飼料中拌喂大青葉、土霉素、蟹安三號等藥物;進入高溫季節,還可全池潑灑二氧化氯(有效成分5%)消毒,使池水濃度為0.3毫克/升。整個養殖期間要謹慎用藥,禁止使用敵百蟲、敵殺死、孔雀石綠等對鱖魚敏感的藥物,以防鱖魚中毒死亡。
南方漁網編輯:王月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