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給魚池注水是調節魚池水質最直接、最有效、最主要的措施。為達到魚池理想環境條件效果,在注水過程中須掌握以下技巧:
一、酌情注水 注水要根據天氣變化、氣溫高低、水質等情況靈活掌握。一般養殖普通魚類,每隔7天左右向池塘注水1次。如天氣酷熱、溫度高、水質過肥,或陰雨、悶熱天氣,注水的間隔時間應適當縮短。
二、清晨注水 注水最好選擇在清晨進行,因為夜間池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停止,水體中各類生物的呼吸還須耗氧,到清晨3~5時會降到最低值。所以,選擇清晨注入新水,增氧效果最明顯。白天一般不宜注水,因為白天池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水中溶氧充足,此時注水不但不能增氧,反而會使水中溶氧逸出。
三、科學注水
1.注入的水必須清新、無污染、溶氧充足,且溫差不宜過大。一般魚苗池溫差不應超過2℃,魚種池溫差不應超過5℃。
2.抽水時,應抽取水源上層水。一般將抽水管插入水面下30厘米左右,這樣的淺層水有機質含量低、溶氧含量高、水溫與池水溫度相近,注入池塘后更有利于魚的生長發育。
3.注水前,應排出池塘底層部分原池水,然后注入新水。并且進水口用密眼網過濾,嚴防野雜魚、敵害生物進入魚池。
4.注水時應將注入的新水沿著池水的上層水平線沖入,這樣可促使上層水攪動,起到增氧的作用。最忌讓水流從高處落下,以防池底沉積物、腐殖質泛起污染水質。
四、適量注水 注水量過少達不到注水的目的,注水量過多易使水中浮游生物密度降低,從而影響魚類攝食與生長。一般每次注水深以20~30厘米為宜。當池中發生缺氧,或池水惡化時應放出1/2~1/3的原池水,再加注新水。
五、補肥培水 池塘注水后,往往水質肥度減弱,水體顏色變淡。所以,應及時適當補施化肥,培養浮游生物,使池水保持“肥、活、嫩、爽”,透明度以30厘米左右為宜,確保魚類在豐富的餌料生物和良好的水質環境中健康快速生長。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