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清水病發生原因:氣候炎熱的盛夏、早秋時節,正是魚塘里的浮游動物進入生長繁殖旺盛時期,山區魚塘由于周圍樹木或高山擋住了太陽光線,魚塘光照時間縮短,使浮游植物的生長和繁殖減慢,而浮游動物繼續大量攝食浮游植物,導致浮游動物和浮游植物之間的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浮游植物少,使整口魚塘“清澈見底”,防治不及,往往會造成魚產量低下。
防治對策:應把周圍擋光的樹木砍除,以增加魚塘光照時間,有助于浮游植物生長和繁殖。同時,增投鳙魚來控制浮游動物的數量,達到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的生態平衡。若已發生了“清水病”,每畝水面水深1米,用90%晶體敵百蟲100克,溶于水后潑灑,再結合施肥,應每畝施200公斤牛糞,且均勻地分成4~5小堆,同時,每畝施尿素1.5公斤,鈣鎂磷肥2公斤,兌水全塘潑灑,使水質呈現油綠色或黃綠色,保證透明度25~30厘米。
水華病夏秋季,養魚池塘的水溫往往高達30℃左右,水質肥沃的魚池表層常出現一層散發魚腥味的翠綠色的薄膜,這現象叫“水華”,也叫湖靛,是水體富營養化的標志,是由藍藻大量繁殖,成為水生藻類的優勢種群而形成,主要是微囊藻、魚腥藻、囊絲藻等,這些藻類不易被魚消化,藻類死亡后分解產生的羥胺、硫化氫等有毒物質,能引起魚類和其它水生動物的中毒死亡。另外,藻類大量繁殖,引起水中溶解氧劇烈變化,加之夏季水溫高,有機質腐敗分解快而出現缺氧,嚴重時可導致魚窒息死亡。
防治對策:對水質肥沃的魚池,應適當加大鰱、鳙魚種的數量和規格,或適當混養些羅非魚,每畝放養20克以上體重的羅非魚1000~1500尾左右,或放養大規格羅非魚300~600尾,也可在藻類大量繁殖時,將羅非魚放入池塘內,待水色轉為正常的黃綠色后捕出,或留在塘內飼養依據水色可逐漸捕出。若已發生了嚴重的水華病,可全池潑灑生石灰漿,每畝用量10公斤,每10天一次,一般2次可治愈。
南方漁網編輯: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