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1.水霉病
[癥狀]此病系因黃鱔受到機械損傷或相互咬傷及致害生物侵襲致傷,傷口被水霉菌感染所致。初期癥狀不明顯,幾天后患處長出長毛狀菌絲,且肌肉糜爛,離穴獨游,食欲不振,最終消瘦死亡。此外,鱔苗孵化過程中也易受水霉菌感染而患病。
[防治方法]
(l)用生石灰消毒,可預防此病。
(2)操作過程中要避免碰傷黃鱔。
(3)發病期間可用5%碘酒或1%孔雀石綠軟膏擦抹患處。也可用食鹽水浸洗5分鐘。
(4)可用0.04%的食鹽水和0.04%的蘇打水全池潑灑,效果明顯。
2.赤皮病
[癥狀]此病多為捕撈或運輸造成外傷;細菌侵入皮膚而引起。其癥狀為體表局部出血發炎,鱗皮脫落尤以腹部和兩側最明顯,呈塊狀,春末夏初為發病高峰。
[防治方法]
(1)用漂白粉兌水全池潑灑均勻,使池水呈1毫克/升。
(2)2.5%~10%食鹽水洗擦患部或把患病黃鱔放入2.5%食鹽水浸洗15~20分鐘。
3.細菌性腸炎
[癥狀]患病黃鱔行動遲緩,體色發黑尤以頭部最明顯,腹部出現紅斑,肛門紅腫,輕壓腹部有膿血流出,腸內無食,局部或全部充血發炎。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清池消毒,每平方米用生有灰20克。
(2)加強飼養管理,不投喂腐爛變質飼料,及時消除殘餌,防止水質惡化。
(3)發病季節每5千克黃鱔用磺胺噻唑5克或呋喃唑酮1克拌餌投喂,連喂3一5天。
(4)治療需采用內服與外用藥物相結合,外用藥物常用1~2毫克/升漂白粉或10毫克/升生石灰;也可用2~3毫克/升禽用紅霉素溶液浸泡黃鱔10~15分鐘。
(5)每50千克鱔用大蒜250克,搗爛溶解,拌餌投喂,連喂3~5天。
4.爛尾病
[癥狀]此病由產氣單胞菌中的一種細菌引起。病鱔尾部發炎充血;繼之肌肉壞死腐爛,以致尾柄或尾部肌肉爛掉,尾椎骨外露。此病在密集養殖池和運輸途中容易發生,嚴重影響黃鱔的生長甚至導致死亡。這種病一旦發生,治療十分困難。因此,應切實注意以防為主。
[防治方法]
(l)注意黃鱔池的水質與環境衛生,避免細菌大量繁殖,可減少此病的發生及危害。
(2)用0.24毫克/升呋喃唑酮全池潑灑。
(3)用0.25單位/毫升的金霉素浸洗消毒患病黃鱔效果良好。
5. 發燒病
[癥狀]黃鱔發燒病主要是由于放養密度過大,黃鱔體表分泌黏液過多,致使水中微生物加速分解。消耗水中溶氧,放出熱量,使黃鱔因缺氧而焦躁不安,互相纏繞,造成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
(1)在池內放養500~1000克泥鰍,以減少鱔魚纏繞。
(2)更換新水。
(3)每立方米水體潑灑0.7克硫酸銅水溶液。
6.棘頭蟲病
[癥狀]患病黃鱔的食欲嚴重減退或不進食,體色變青發黑,肛門紅腫。經解剖后肉眼可見腸內有白色條狀蠕蟲,能收縮,體長8.4~28毫米,吻部牢固地鉆進腸黏膜內,吸取其營養,以致引起腸道充血發炎,阻塞腸管,使部分組織增生或硬化,嚴重時可造成腸穿孔,引起黃鱔死亡。
[防治方法]
(l)藥物清塘消毒,用0.05毫克/升90%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可預防此病。
(2)每50千克黃鱔用40~45克90%晶體敵百蟲混于飼料中投喂;連喂6天。
(3)病鱔內臟要深理土中;切不要亂丟。
7.毛細線蟲病
[癥狀]患病黃鱔時常將頭伸出水面,腹部向上。其他癥狀同棘頭蟲病。解剖后肉眼可見后腸內有乳白色細小如線的毛細線蟲,體長為2~11毫米,其頭部鉆入腸壁黏膜層,破壞組織,導致腸中其他病菌侵入腸壁,引起發炎潰爛,如大量寄生可引起黃鱔死亡。
[防治方法]
(1)藥物清塘,用0.05毫克/升90%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可預防此病。
(2)每50千克黃鱔用90%晶體敵百蟲5~7.5克拌飼料投喂,連喂6天。
(3)把獸用敵百蟲片(0.5克/片)用水浸泡后碾碎按0.l%的量拌飼料使用,連喂6天。
(4)用貫眾、荊芥、蘇梗、苦楝樹根皮等中草藥合劑,按50千克黃鱔用藥總量290克(比例16:5:3.5)加入相當于總藥量3倍的水煎至原水量的1/2,倒出藥汁再按上述方法加水煎第二次,將2次藥汁拌入飼料投喂,連喂6天。
南方漁網編輯: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