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般立秋后魚塘的水溫不再上升,到處暑時,水溫開始下降,魚類吃食又逐漸旺盛,這是一年之中魚類第二個黃金生長時期的開始,該期將一直延續到10月的上、中旬。因此,抓緊抓好九、十月份魚塘的飼養管理工作便是年內奪取高產、高效的最后一個機遇。這段時間的魚該怎么養呢?
1、強化投飼,促魚長膘
有經驗的漁農說:“養魚如養豬。”的確,魚的生長也有階段性,通常3~7月份以長骨架為主,8~10月份以長膘為主。根據這一規律,該階段投飼要以質量較好的顆粒料為主,重點放在吃食魚的催膘育肥上,同時要注意精粗飼料的合理搭配,既保證營養的充分全面,又要兼顧產品上市在即必須考慮耐運輸問題。混養了鰱鳙的魚塘可適量施肥,方法是少量多次,并以無機肥為主。當然投飼量和施肥量必須根據魚的吃食活動情況、水質肥度、天氣變化等靈活掌握,一般以喂到七、八成飽、水的透明度在25厘米左右為好,切忌喂得過飽,畢竟9月份是魚病高發期,飽食易引發魚病、出現泛池等意外。
2、調節水質改善環境
2.1定期加注新水。該階段池水溫度仍然較高,魚的攝食量大,排泄物也多,應每隔7~10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的加水量一般使水位提高0.2~0.3m就行。同時盡量保持最高水位,使之具有較大的魚類活動空間,這樣利于長膘增產。水源比較緊張的地方,可先排出一部分魚池老水,隨后再加入新水,其效果也比較好。
2.2潑灑生石灰水。每半個月一次,每畝水面用好的生石灰(塊狀)10千克~15千克,兌水化成漿后趁熱全池遍灑,食場(食臺)和深水處多潑一些。生石灰不僅有消毒殺菌、防病治病的作用,同時還有中和水體中的有機酸、調節酸堿度、釋放池底被淤泥吸附的氮、磷、鉀等營養素,提高池水肥度,增加鰱鳙魚的餌料生物和水中溶氧等好處。但需注意若池水的氨氮含量過高則不宜施用生石灰。
2.3適當延長增氧機的開機時間。進入9月份以后,魚池的載魚量已明顯加大,水中溶氧便成了制約飼料利用與魚體生長的關鍵,因此凡安裝了增氧機的魚池每天可延長1~2小時的開機時間。盡管增氧機的實際增氧能力是有限的,但同時攪動了池水,打破了溫躍層,有利于改善水域環境。
2.4施用水質改良劑。光合菌制劑、益生菌制劑等水質、底質改良劑對調節水質、改善水域環境有一定作用,可適當使用。
3、適時輪捕,加強管理
立秋后特別是處暑以后,有些魚已達到上市商品規格,若繼續喂養,不僅吃食多、長得慢,而且占據了一定的水體空間,增大了浮頭、泛池的危險隱患,為此應及時起捕上市,同時,這樣做還能加速未達規格的留塘魚的生長。
經過大半年的喂養,池底積累了較多的糞便殘餌,它們的發酵糜爛,往往會產生多種對魚類有毒有害的物質;此外,如遇天氣突變,會導致表層水與底層水的對流,其結果常常出現泛池死魚現象。因此,加強養魚人的責任心、加強管理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建議養殖戶在這兩個月內必須堅持有專人巡塘值班,重點做好防浮頭泛池、防洪澇災害、防魚病暴發、防特發事故,保衛好自己快到手的養殖成果。
4、魚病防治
農歷白露前后是養殖魚類暴發疾病的第二個高峰期,因為這時的水溫和水域環境條件非常適合多種寄生蟲和病原菌的大量繁殖。9、10月份常出現的主要疾病有指環蟲、三代蟲、車輪蟲和小瓜蟲等寄生蟲病以及由細菌引起的爛腮、腸炎等細菌病,通常的做法是先殺蟲、再殺菌普遍預防1~2次,具體的用藥方案可在當地魚病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下面介紹幾個防治爛腮與腸炎并發病的有效方法供參考:1)每100千克吃食魚每天用1~2克土霉素拌飼投喂,連喂3~6天;2)每100千克吃食魚每天用大蒜頭500克搗爛或大蒜素2克,外加食鹽200克拌飼分上、下午兩次投喂,連喂3天;3)每100克吃食魚每天用韭菜500克切細拌飼投喂,每天1次,連喂3~5天;4)每畝水面用菜油500克、生姜250克,先將菜油入鍋燒熟,再把切成碎末的生姜倒入油鍋內煎熬20分鐘,然后裝進桶中加適量水,攪拌混合后立即全池潑灑,食場處要多潑一些,每日用藥1次,連用2~3天,注意應在晴天的中午前后進行。
南方漁網編輯:陳珍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