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使用配合飼料進行水產養殖,本來是大規模集約化養殖的理想選擇,但近年來,使用配合飼料進行水產養殖,時有發生大規模疾病、造成魚蝦大量死亡的事故;有時在水質條件較好,病原數量較少的流水環境下使用配合飼料養魚,仍有頻率較高、強度較大的細菌性疾病的發生;某些在池塘條件下使用天然餌料養殖較少發生的疾病,在使用配合飼料養殖的網箱甚至流水養殖的環境中成了常見病,這是為什么呢?
魚病的產生與流行,取決于外界刺激原的存在與刺激強度及魚體自身免疫力的大小。魚類致病的原因歸結起來不外有三:病原因素、機體內在因素及外界環境因素。在使用配合飼料進行水產養殖而發生大規模致病死亡的事故中,除了病原因素及機體的內在因素外,配合飼料的不當使用無疑是另一致命的外界環境因素。
因使用配合飼料進行養殖而導致病害的發生,主要有以下三種原因:
一、使用有質量缺陷的配合飼料引發魚病
配合飼料的質量缺陷主要有:配方不完善或因加工、轉運及貯存過程造成的質量缺陷。
1、配方不完善。
(1)營養素不夠全面、合理、平衡。
營養是生物進行新陳代謝的物質基礎,只有獲得平衡充足的營養物質,生物才能正常的生長發育,并順利完成各種生命生理過程。在水產集約化養殖中,生物面臨著大量的應激,如營養、環境、代謝等的激烈變化,容易誘發疾病,甚至死亡。當魚蝦攝食的飼料中某種營養物質缺乏或各種營養物質的平衡失調、長期使用低質飼料或含有抗菌素的飼料時,就會影響其免疫功能,導致代謝紊亂,并可直接導致其對各種寄生蟲和病原菌抵抗力的下降從而暴發疾病。
相對畜禽飼料而言,魚類營養學的基礎研究仍較薄弱,所以在設計配方制定營養標準時,很多數據是不完善的,有時甚至無據可依,所制定出來的配方或多或少會存在缺陷的情況,很難達到各營養素的全面、合理和平衡。
蛋白質和脂肪是構成生物有機體和提供能量最重要的物質成分,蛋白質、脂肪和必需脂肪酸缺乏或供給量不足,必然會影響魚類的正常生長。而過量供給蛋白質和脂肪,或飼料中氨基酸比例失調,魚類也可能出現全身性脂肪細胞增生及脂肪浸潤的高脂肪癥,同樣影響生長;另外,飼料中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過高時,過量的脂肪及因蛋白質、糖的過量而轉化來的脂肪運往肝臟,超過了肝臟的代謝能力而積累下來,會使肝細胞發生變性或壞死,最終導致魚類的死亡;任何—種必需氨基酸的缺乏或不足,都會令其它氨基酸不能被充分利用并順利合成新的蛋白質從而影響其正常生長,在幼魚階段,這種影響尤為明顯。
(2)在制訂配方時,對各組份的拮抗性、抗營養素以及對生產和使用過程中各種營養素的損失問題考慮不夠。
如果設計配方時未對上述因素有充分的考慮和分析,則按配方生產出來的飼料產品的實際營養成分就可能無法達到配方要求達到的預期目標。因為有些組分添加在一起的時候會被破壞,有些組分含有抗營養素的不利因子,而加工過程遭到的破壞和使用過程中的水中溶失是肯定存在的,所有這些都應在配方中有充分的應對措施。
(3)對適口性問題重視不夠。
除營養含量外,飼料的質量還應包括飼料的顏色、形態、大小、硬度、密度、味道等,這些因素都符合攝食對象的要求的飼料,就是適口性好的好飼料,否則對該攝食對象而言就是有質量缺陷的。
2、貯存與加工方面的原因。
(1)由于機械或人為的原因,生產加工出來的配合飼料無法達到配方要求的情況比比皆是:混合不均勻、調質溫度不合理、粉碎粒度過大、顏色偏差、水分含量過高或過低、形狀及大小不符合要求、顆粒過硬等等,使飼料的適口性大大降低。
另外,在貯存、轉運過程中造成飼料營養素損失或飼料變質(如發霉、粉化及二次污染等)的情況也時有出現。
(2)有些廠家“為了減少損失”,使用低劣甚至過期變質原料加工成飼料。魚蝦食用這種飼料就可能發生急性或慢性中毒,直接致病或致死。常見的有氧化脂肪中毒、敗血癥和黃曲霉中毒癥等。
二、配合飼料的使用不合理
對大多養殖業主特別是中小養殖業主而言,普遍存在使用配合飼料的偏差問題。
1、因科普程度較差,對飼料專一性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因而在使用配合飼料時,普遍存在以下狀況:不同種類的魚蝦使用同一種飼料,不同的養殖方式使用同一種飼料。不同種類的魚蝦對營養素的要求及各營養素之間的比例要求肯定有差異,因此,飼養不同種類的魚蝦,所使用的飼料無疑應有相對的專一性;而對于同一種魚類,在不同的養殖條件下(如池塘、網箱、流水養魚等),其生存的環境條件不同,生理行為及可補充營養的數量和來源也不相同,所使用的配合飼料亦應有所不同。
2、盲目追求高蛋白質含量的飼料。很多養殖業主在選擇配合飼料時,關注和比較的主要是產品標簽上的蛋白質含量這一項,特別是在價格相仿的時候,多數人會選用標明蛋白質含量更高的飼料產品。卻不知“合適就是最好”的道理,前面已經提到,蛋白質高的飼料并不一定就是更好的,要根據具體的養殖對象的需求量來確定。
3、使用廉價飼料甚至劣質替代物來代替配合飼料。在魚價偏低或飼料價格偏高時,有的養殖業主為了降低成本,往往在某些階段采用停喂、少喂配合飼料而用廉價或劣質替代料進行飼養的做法,這應是得不償失的做法。一方面,劣質替代料肯定無法使魚蝦正常生長而且會降低其免疫力,其次,劣質替代物還有可能帶來大量的外來病源等不定因素。
三、飼養水平不高
1、投喂量不準確。
投喂量是一個非常重要但又很難準確把握的量,需要根據各種因素來確定,目前很多養殖戶在決定投喂量時,僅憑經驗,靠感覺,根據“大概數量”來投喂,缺乏科學規范,往往造成投喂量不足或超量投喂。投喂量不足無法滿足魚蝦正常生長的營養需求,飼養結果肯定無法令人滿意;而超量投喂的后果也是十分嚴重的,它會令養殖水質惡化,是疾病和死亡發生的根源。投喂量不準確的表現主要有:
(1)對存塘魚總量估計不準甚至按大概量來計算投喂量。
因存塘魚量的統計方法不正確未能正確反映池塘總生物量,或干脆以大概的放苗量、大概的成活率、大概的增長率來計算存塘總生物量,從而造成投喂量與實際需求量的較大偏離。
(2)未能及時根據外界因素的變化調整投喂量。
在確定投喂量后,一定要根據外界因素的變化隨時調整投喂量。一般來說,對同樣品質的飼料,在天氣晴好、光照好、水溫適中、水文情況良好、水質佳的情況下,魚蝦的攝食量較大;相反,則攝食量降低。如遇天氣突變,或池魚出現大量浮頭、有病魚死魚的情況,則應減少或暫停喂料并及時作出相應的處理。
(3)未根據不同品種的生活習性正確投喂。
不同的生物品種有不同的生活習性及各自的棲息特點。所以,要針對其不同的特點來確定投喂的時間、次數、地點等,不能千篇一律,搞“大眾化模式”的早中晚一日三餐。
(4)不能根據不同的生理生長階段來調整投喂量。
魚蝦在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不同的生理狀態下,對營養的要求不同(甚至可以說有較大變化),其攝食率(量)有較大差別,所以要及時了解其處于何種生長生理狀態,應根據其不同的生長階段、不同的生理狀態調整投喂量。
(5)不能根據檢查的結果及時調整投喂量。
每次投喂后一定時間內,要及時檢查食臺,要根據檢查的結果來調整下一次的投喂量。
2、投喂方法不正確。
“投飼四定”是很成熟而正確的投喂法。要選擇合適的食臺位置和數量,經一段時間馴食后把魚引向食臺攝食,便于觀察管理。投喂時,應按“慢----快----慢,少----多----少”的方法進行,以80%--90%的魚九成飽,不再集群搶食為適,魚類一般不超1小時吃完,蝦不超2小時吃完為宜(通過檢查食臺確認)。
3、投喂不合適飼料。
(1)如前述,所用飼料專一性不強或不根據不同生物的棲息習性來選用最合適的飼料。
(2)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不懂區別飼料的優劣,不能充分了解選用優質飼料的好處。
(3)在一定程度上受飼料市場的制約。飼料生產廠家為迎合某些養殖主只要求“快大”、“肥滿”、“色好”等一些特定指標的心理,一些“特色飼料”在市場上出現并熱銷。
4、日常管理欠缺。
一般情況下,使用配合飼料進行水產養殖時放養的密度都會較大,排泄物會較多,溶氧消耗較大,往往到達甚至超過池塘本身的最大負荷,因此水質比較容易惡化、疾病較易滋生,對日常管理的要求無疑就應更高,所以管理要更到位。最好能使用有效的微生態制劑或其它有效的方法及時根據水色的變化進行水質控制,要堅持巡塘以便及時發現最新情況并盡早處理,對開包后的飼料要妥善管理以免發生霉變或受到二次污染等。
毫無疑問,使用優質配合飼料進行水產養殖,是集約化、高產高效規模養殖模式的必然選擇,只要選好飼料、合理地使用加上科學的管理,就一定能夠達到養殖大豐收的預期目標。
南方漁網編輯: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