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1 白點病的癥狀
白點病是根據其發生的病狀而命名的,又有白斑病、花斑病、毛霉病之稱。病原為毛霉菌,此病菌屬中溫性真菌,在15~35℃都能生長,25~28℃是其生長最適溫。病鱉主要癥狀是先在裙邊或腹部出現零星小白點,逐漸發展成點狀潰爛,并由變性組織形成白色滲出覆蓋,嚴重時易發展成穿孔病。發病部位則展散到四肢、尾部、頸部,再后連成斑塊狀,使表皮壞死,產生部分潰瘍。如挑下病變組織放置到顯微鏡下,可見有菌絲,菌絲之間的間隙短小。由于這種病原菌感染力強,傳染極快,所以發病快并易形成暴發型,對稚鱉危害嚴重,如控制不及時死亡率可達60%以上。其危害之大,影響之深,在養殖業中切不可忽視。2
白點病的發病原因
此病發生流行與稚鱉體嬌嫩、皮膚易受機械損傷,加上溫室特定環境(對病原繁殖有利)有關。
一般體重50g、體長10cm以下,攝食期為60d的稚鱉最易發此病。這時期的鱉抗病力差,易感染。加上換水次數多,稚鱉爬、抓傷的機率也多,受到機械損傷后的稚鱉一碰到病原體就易發病。
溫室里水溫一般控制在27~32℃,此溫為白點病發病的最適溫,加上溫室養殖中,由于換水頻繁,水溫不穩定,更易引發白點病。溫室養殖中大多數是用鍋爐加溫,由于空中的霧氣過濃,削弱了光照強度,為病原體創造了良好的繁殖條件。
3 白點病的防治
3.1預防
3.1.1運輸、轉池操作時勿使稚鱉受傷是關鍵,受傷鱉馬上用紅霉素軟膏或孔雀石綠軟膏涂抹消毒,但切勿抹到眼球上。
3.1.2 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經常使池水保持嫩綠色,透明度35cm左右,可抑制病原在水中繁殖擴散,降低發病率。
3.1.3 溫室養鱉提供足夠的紫外線照射時間,可起殺菌作用。
3.1.4 呋喃唑酮全池潑灑,使池水成3mg/L濃度。
3.1.5 及時充分地充氣,以保證氣體的交換,促進水體流動。
3.2 治療
3.2.1 用1/20~1/10的鱉康寧浸泡20~30min,或以0.8~1g/m3的濃度全池遍灑,2d1次,灑2次即可。
3.2.2 孔雀石綠10g/m3浸泡,病情嚴重的10~15min,病情輕的5~10min,浸泡藥液深度為5cm左右,淹沒病鱉背甲即可。
3.2.3用10g/m3的漂白粉浸泡,浸泡時觀察稚鱉活動情況,稚鱉不能適應時,則應馬上換水。
3.2.4 500g/m3的食鹽加500g/m3的小蘇打全池遍灑。
3.2.5 日曬療法。用盆子裝1~2cm厚的消毒細沙,將鱉以1000只/m2的密度放入盆中,放置太陽下,一般曬60~90min之久(30℃以下)。
3.2.6 飼料拌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每公斤飼料加抗生素3g,連續投喂6d,投飼量為平時的1/2。
南方漁網編輯: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