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秋季是淡水魚類攝食量大、轉化率高的季節。強化秋季飼養管理,對提高全年魚的產量及質量極為重要。一般溫水性魚類如草、鰱、鳙、鯉、鯽等在水溫10℃以上,熱水性魚類如羅非魚、淡水白鯧等在水溫18℃以上都能攝食,因此,要做到“魚類攝食不停,秋季管理不斷”。
一、投餌施肥。投餌應掌握“前粗后精”的原則。9月前仍是魚類攝食生長的旺季,在主養草食性或吃食性魚類的水面,應先投喂青飼料、粗飼料或其他代用品,待其基本吃光后,可投喂配合顆粒飼料,飼料的蛋白質含量可適當低些。日投餌兩次,投餌量約占魚體重的3%~6%。10月以后水溫漸低,投餌應以精飼料及配合飼料為主。日投喂1次,日投餌量應視魚的攝食及天氣等情況酌情增減,一般占魚體重的0.5%~3%。投餌可持續到11月中上旬。主養濾食性魚類的水面要適時追施肥料。9月前以無機肥為主,應少量多次施用。10月后可增加有機肥和磷肥的施用比例。每20天左右追肥1次,一般每次每1/15公頃(1畝)施有機肥100千克或尿素4千克、過磷酸鈣8千克左右,保持池水透明度在20~30厘米。
二、調控水位、水質。保持較高水位,可降低水體載魚密度和減緩水溫下降幅度,有利于魚的攝食和生長。根據水質變化和水位下降情況,每15天左右注水1次,每次10~20厘米。對水質較為老化的水體,采用調換新水、機械增氧、潑灑有益生物或水質穩定劑的方法,使水質達到“鮮、活、嫩、爽”的要求。
三、疾病防治。9月份是魚病的高發季節,除應調控水質外,還應注意投餌數量和飼料質量。食場及用具應經常清潔,并用漂白粉等消毒。及時清除殘餌,防止魚吃“疊食”(殘餌)。每半月每1/15公頃施15千克左右的生石灰配成的乳漿。白露前后是草魚腸炎病的發病高峰期,應投喂克菌靈藥餌進行防治,可在每千克配合飼料中拌入克靈2克投喂,每天1次,連喂6天。
四、巡塘管理。堅持早晚巡塘觀察,根據水位水質、魚類攝食活動等情況,安排當日灌注新水、增減餌料和防治魚病等項生產活動。
南方漁網編輯: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