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鱖魚屬于優質魚,多在丘陵平原地帶養,其實利用山區水源充足,水質清新且無污染的優勢,大力推廣池塘養殖鱖魚,對優化山區池塘養殖結構,增加優質魚產量和提高經濟效益具有重要意義。筆者根據多年來養殖鱖魚的經驗,認為要取得山區池塘養殖鱖魚的高產高效,應掌握以下技術要點。
一、池塘條件
池塘面積不宜過大,一般以2-5畝為宜,水深1.5-2米,水源充足,進、排水方便,池底淤泥少。土池應在放養鱖魚前進行清整,挖出過多的淤泥,并充分曝曬池底,再于放苗前25天左右注水6-8厘米,施用75公斤/畝生石灰兌水全池潑灑,進行池塘消毒。
二、魚種放養
冬、春季放養,要求魚種規格一致,體重50-100克鱖魚魚種的放養密度為600-800尾/畝。為充分利用池塘的水體空間及有效地控制水質,可以適量混養草、魴、鰱、鳙等魚種。在放養鱖魚魚苗前1-2天,更換池水1/2,用5-7公斤/畝食鹽水全池潑灑以澄清池水。鱖魚下塘前,再用食鹽水或高錳酸鉀溶液等藥物浸洗消毒。
三、投喂
保持池塘內充足的、適口的餌料魚是促使鱖魚快速生長和降低餌料系數的重要措施。一般地,養殖1畝池塘鱖魚應配備有3畝餌料魚池塘,最好在2口以上。餌料魚可選擇來源廣、價格低、易于繁育、易于捕撈、體無硬棘的魚類,如鰱、鳙、魴、白鯽等。餌料魚的培育應采用高密度養殖,以保證餌料魚在數量上滿足養殖鱖魚的要求,且在規格上達到同步。餌料魚的規格前期以鱖魚體長的50%-60%,后期以鱖魚體長的40%-50%為宜。餌料魚每隔7-10天投喂1次,日投喂量為鱖魚總重量的5%-8%。當池塘中餌料魚的數量充足時,鱖魚在水體底層捕食餌料魚,水面只有零星的小水花,水聲聽起來較小,且間隔時間長;當池塘中餌料魚的數量不足時,鱖魚經常迫捕餌料魚至水體上層,水花大,水聲大且頻繁;如發現鱖魚在池邊捕食餌料魚時,說明池塘中餌料魚的數量已嚴重不足,需大量補充投放餌料魚。在池塘載魚量許可的條件下,可適當多投放一些適口的餌料魚,但餌料魚應是健康無病的,且入池前用3%-5%的食鹽水溶液浸浴消毒。
四、水質調節
鱖魚性喜清新水質,對養殖水體的溶解氧含量要求較高,其耐低氧能力差,所以,應經常保持池水清新,溶解氧充足?梢愿鶕|、天氣變化情況等每隔3-4天注水1次,每次注水量為池塘總水量的10%-20%,若能長期保持池塘微流水狀態則更好。當水體中溶解氧含量低于5毫克/升時,尤其在天氣悶熱時,發現鱖魚有吐出餌料魚的現象,應及時開啟增氧機增氧或向池塘加注新水,以防止鱖魚因缺氧而死亡。
五、病害防治
在養殖過程中,應加強病害預防工作,尤其在鱖魚進行中間暫養階段,因魚體規格小,抗病力差,容易發病。在放苗前,應對所有養殖池塘進行清塘消毒,對所用漁具進行消毒處理。養殖期間,每次投喂餌料時,應對餌料魚用食鹽水浸洗10分鐘進行消毒處理。6-9月是魚體發病高峰期,每月潑灑生石灰1次,水深1.3米的池塘生石灰的用量為10公斤/畝。堅持早晚巡塘,發現魚病則及時治療。
六、輪捕
鱖魚為底棲魚類,起網率低,少量捕撈時可用拋網或拉網。輪捕時,操作要小心,以避免魚體受傷。當鱖魚生長至體重400克左右時,即可捕撈上市,這樣既可以減少池塘的存魚量,促進小規格魚體的生長,又可以避免鱖魚生長過大而降低商品價值,進而提高養殖經濟效益。
南方漁網編輯:胡珊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