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鰻鱺赤鰭病是鰻鱺養殖過程中常見的一種疾病,也是使養殖業者倍感頭痛的一種疾病,其原因是該病具有傳染速度快、復發率相當高,并容易并發其它細菌性疾病等特點,給養殖業者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現將幾年來的防治經驗介紹如下: 病原體:嗜水氣單胞菌。 主要癥狀:病鰻臀鰭、胸鰭發紅,軀干部和頭部的腹側皮膚具有出血點和出血斑,嚴重時全面發紅,甚至軀干背部和背鰭也呈紅色。病魚不吃食,腸內無食物,并且拌有黃色或乳白色帶血的粘液狀物。鰓貧血,呈淡紅色,并具有出血點。病魚常獨游,靠近池壁靜止不動,或緊靠池塘邊甚至爬上池邊用皮膚呼吸。有的病魚頭部朝上,無力地豎游。病魚大多在幾天內死亡。 病因:主要經過腸道感染。帶菌鰻鱺是主要傳染源。嗜水氣單胞菌是條件致病菌,能存在于富含有機物的水及底泥中,在養鰻池中廣泛存在。當水質惡化、水溫劇變、捕撈、搬運后魚體受傷,造成魚體抵抗力下降,或越冬后期魚體抵抗力下降,造成腸壁上皮細胞發生退化性變化、脫落、崩解,這些崩解物為嗜水氣單胞菌提供良好的營養,水中病原菌又較多,因而容易暴發該病。 預防:1.加強飼養管理,保持優良水質,增強魚體抵抗力; 2.在運輸或捕撈過程中盡量避免魚體受傷; 3.在發病季節,全池潑灑生石灰15—20ppm,每月1—2次,使池水的pH值保持在8左右; 4.發病季節,經常對食場周圍用漂白粉進行消毒。 治療:目前,對鰻鱺赤鰭病的治療,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可選用下列任意一種方法。 外用藥:1.全池潑灑優氯凈或漂粉精(含有效氯60%)0·5—0·6ppm; 2.全池潑灑漂白粉(含有效氯30%)1·0—1·2ppm; 3.全池潑灑呋喃唑酮(痢特靈),使池水0·2—0·5ppm,連續2 —3次; 4.全池潑灑阿莫西林0·5ppm或紅霉素1·0ppm,保持12小時后換水,第二天全池潑灑二氧化氯1·0—1·5ppm。 內服藥:1. 每100公斤鰻魚每天用呋喃唑酮1—3克,拌在配合飼料中,分兩次投喂,連續投喂7—10天; 2. 每100公斤鰻魚每天用磺胺六甲氧嘧啶或磺胺—2,6—二甲氧嘧啶15—20克,拌飼,分兩次投喂,連續投喂7—10天; 3. 每100公斤鰻魚每天用氯霉素或四環素1·5—2·0克,拌在配合飼料中,分兩次投喂,連續投喂7—10天; 4. 每100公斤鰻魚每天用阿莫西林1·0—1·5克,拌在配合飼料中,分兩次投喂,連續投喂7—10天。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