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現在,國內部分地區遭受暴雨襲擊,造成池埂倒塌,逃魚嚴重。雨季過后,及時地補放魚種,就會使水災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
一、魚種來源和捕撈 1.魚種的來源 水災過后,由于天氣炎熱,魚種不便長途運輸,一般都在當地調劑解決,也可就近到天然水體中捕撈。捕撈的魚種應就近放養,離水時間不能過長。各項操作應在網箱中或拉網內進行,時間最好不要超過2小時,嚴禁離水操作。 2.魚種的捕撈 捕撈時必須小心謹慎,緩慢操作,不要傷及魚體。捕撈時間應在早晚天氣涼爽時進行。捕撈工具可用大拉網、套網、地籠等網具;絲網會傷害魚體,使魚鱗脫落,不要采用。同一水體的捕撈,拉網次數不能過多,以防攪混水體,引起浮頭。干塘捕捉會使水嗆死魚類,也會因陽光灼傷魚體,最好也不要采用。
二、魚種放養和管理 1.放養前的準備 一要整修好被洪水沖垮的堤埂,對險埂要段須用新土加固夯實,防止滲漏。二要對池塘逃魚情況進行觀察,以摸清底細,確定補放品種及放養量。三是用生石灰、明礬等藥物對災后的渾濁水體進行澄清,凈化水質。若水體偏瘦,再略施肥料,以培肥水質。 2.放養 放養的魚種應選擇鱗鰭完整、跳躍有力、游動活潑的健康魚類。放養的品種可根據情況而定,放養規格要求以大為好,放養密度可適當稀放,以便年底都能長成商品規格。魚種下池前應用2% ~ 3%的食鹽水或1×10 — 2×10的晶體敵百蟲浸泡3 — 5分鐘,以防病菌的傳播。 3.管理 魚種放養后,應加強精飼料的投喂,保證魚種快速生長。日投喂量以池魚總重量的8%左右較為合適,具體以投喂后觀察略有剩余為準。若放養鰱、鳙較多,還要增放肥料。施肥應以少量多次為原則,有機肥要經充分發酵后再施入水體,畝施量為50—100公斤。化肥可用碳銨或尿素化水均勻潑灑,培養水中天然餌料,畝施用量分別為5—8公斤或3—5公斤。在放養后7—10天內,再用強氯精(0.3×10)或漂白粉(1×10)潑灑,殺滅細菌,并間隔使用晶體敵百蟲(0.4×10)、硫酸銅(0.5×10)和硫酸亞鐵(0.2×10)合劑全池潑灑,殺滅寄生蟲,可有效地防止災后魚病的發生。
南方漁網編輯:王月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