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魚類鰓病,按其致病病原體可分為細菌性爛鰓病、真菌性爛鰓病(又稱鰓霉病)、寄生蟲性鰓病。
細菌性爛鰓病是常見的傳染性魚病,常與細菌性腸炎病、赤皮病并發,嚴重危害草魚魚種、成魚,一旦暴發,草魚死亡率高達60%以上,同時也嚴重威脅青魚、鰱魚和鳙魚。近年來隨著高密度、集約化養殖方式的迅速發展,鯉魚、鰻鱺、鱖、羅非魚、斑點叉尾魚回、加州鱸等名優品種也嚴重感染細菌性爛鰓病,死亡率往往高達40%以上。魚類鰓病嚴重影響水產養殖的進一步發展,水產工
作者對此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已經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技術。
一、病原體
1.細菌性爛鰓病:細菌性爛鰓病的病原體為粘球菌。菌體細長,柔軟而易彎曲,粗細基本一致,約0.3微米左右,兩端鈍圓,一般稍彎,有時彎成半圓形、圓形、U形、V型和Y型等;但較短的菌體通常是直的,菌體長2~4微米,有的長達37微米。一般用橫分裂法繁殖,分裂成2個長度大致相等的個體,此菌無鞭毛,通常做滑行運動或搖晃顫動。在pH值6.5~7.5生長良好,pH8生長較差,pH8.5以上和pH6以下則不生長。最適溫度25℃生長良好,但毒力強;18℃生長較慢,毒力強;33℃生長良好,但毒力較差;40℃生長慢,毒力很低;4℃不生長,65℃5分鐘死亡。培養基中含0.7%以上食鹽能抑制此菌生長,此菌兼性好氣生長,在厭氧條件下也能生長,但生長慢,繁殖次數少。
2.真菌性鰓病(鰓霉病):鰓霉病的病原體是鰓霉菌。草魚寄生的鰓霉菌,其菌絲體比較粗直而少彎曲,通常是單極延長生長,分枝很少,不進入血管和軟骨,僅在鰓小片的組織生長。菌絲體直徑為20~25微米,孢子的直為8微米。另一種寄生于青魚、鳙魚、鯪魚鰓里,它的菌絲常彎曲成網狀,較細而壁厚,分枝別多,分枝沿著鰓絲血管或穿入軟骨生長,縱橫交錯充滿鰓絲和鰓小片,菌絲體直徑為6.6~21.6微米,孢子直徑平均為6.6微米。
3.寄生蟲性鰓病:鰓蛆病,其病原體為大中華鳋。雌蟲身體細長,呈圓柱形,乳白色,體分頭、胸、腹三部分。頭部略呈三角形,有附肢5對,其中第二對觸角變成細長的大鉤,用以附著在寄主的鰓絲上。胸部6節,前4節寬度稍大于長,第6節最小,稱為生殖節。雌蟲成熟時,生殖節上帶有一對細長白色的卵囊,肉眼可見。腹部3節,細長。雌蟲全長2.2~3.0毫米。雄蟲營自由生活;翹尾巴病,其病原體為鰱中華鳋。雌蟲身體呈圓柱形,乳白色,但比中華鳋短而粗。體分頭、胸、腹三部。頭部略呈鈍菱形,第二對觸角變成的大鉤短而寬。胸部5節,前4節寬而短,第5節胸節很小,其他部分與大中華鳋相似。雌蟲全長1.9~2.7毫米。
二、魚類鰓病癥狀及流行情況
1.細菌性爛鰓病:病魚行動緩慢,反應遲鈍,離群獨游或漂浮水面,呼吸困難,食欲減退,病情嚴重魚不吃食,魚體消瘦,各鰭的邊緣色澤變淡呈"鑲邊狀";病魚體色發黑,尤以頭部為甚,漁民稱"烏頭瘟"。病情嚴重魚鰓蓋內表皮充血,中間部分的內膜常被腐蝕成圓形或不規則圓形的透明小窗,俗稱"開天窗",草魚患此病癥狀顯著。掀起病魚鰓蓋可見到病魚鰓上粘液增多、有的病魚沾有污泥,鰓絲腫脹,鰓的某些部位,因缺血呈淡紅色或灰白色,有的部位則因局部淤血呈紫紅色。嚴重時鰓小片壞死脫落,鰓絲末端缺損,鰓絲軟骨外露,在病變組織的周圍常有淡黃色附著物。
細菌性爛鰓病,主要危害草魚,常同腸炎病、赤皮病并發。水溫在20℃以上開始流行。28~35℃為發病高峰期。危害嚴重,往往引起草魚大量死亡。近年來在高密度、集約化養殖池中、網箱養魚、工廠化養魚的鯉魚、鰻鱺、鱖、羅非魚、加州鱸等名優品種中發生細菌性爛鰓病也很嚴重,常引起大量死亡。
2.鰓霉病:鰓霉主要感染青魚、草魚、鰱魚、鳙魚、鯽魚、鯪魚等魚苗、魚種和成魚。病原體通過菌絲體產生大量孢子散布在水中,孢子與魚體接觸,即附在鰓上發育成菌絲,菌絲向鰓組織里不斷生長,一再分枝,沿著鰓絲血管分枝或穿入軟骨、破壞組織,堵塞微血管、鰓瓣失去正常的鮮紅色而呈粉紅色或蒼白色。有時有點狀充血或出血現象。隨著病情的發展,呼吸機能大受阻礙。鰓霉病的出現往往是急性發作,從發現病原體時起,如果環境條件適宜,1~2天內即可大量繁殖,池魚隨即發生暴發性急劇死亡。
池塘水化學狀況是鰓霉病流行的重要因素,一般在水質惡化,特別是有機質含量很高水質極度富營養化水溫高達25~35℃條件下,鰓霉菌迅速滋長,往往引起鰓霉病的暴發。流行于長江流域
3.中華鳋病:其病原體大中華鳋雌蟲用大鉤鉤在草魚的鰓上,大量寄生時,鰓上像掛著許多白色小蛆,故名鰓蛆病。破壞鰓組織,汲取魚營養,還分泌一種酶,刺激鰓組織,使組織增生,造成病魚鰓絲末端腫脹發白,影響呼吸,并使病魚急躁不安,在水面上亂竄,不吃食、身體消瘦,生長受阻乃至死亡。中華鳋的寄生部位又為細菌的侵入打開方便之門,往往并發細菌性疾病。 大中華鳋是最為常見和分布最廣的寄生蟲,北起黑龍江、南起廣東均可發現其蹤跡,流行廣、全國各地均有發生,每年4~11月為流行季節,5月下旬至9月上旬為流行高峰期,以水庫、湖泊、河流水為水源的池塘更為嚴重。大中華鳋僅寄生于草魚、青魚和赤眼鱒。主要危害當年草魚及一齡以上草魚、大量寄生可引起死亡。
翹尾巴病,其病原體鰱中華鳋雌蟲用大鉤鉤在鰱、鳙魚的鰓絲和鰓耙上,對魚的危害和大中華鳋相似,主要危害一齡以上的大魚,但較大的當年魚種也能寄生。鰱、鳙魚患病后,魚體消瘦,整天在水面打轉或狂游,魚的尾鰭上葉露出水面。 在長江流域,從4~11月為鰱中華鳋繁殖期,以6月中旬至7月下旬為主要流行季節,往往并發鲺病,加重病情,危害鰱、鳙魚。鰱中華鳋僅寄生于鰱、鳙魚。
三、魚類鰓病防治
(一)細菌性爛鰓病
1.預防:
(1)組織疫苗注射:1969年珠江水產研究所用患病魚的肝脾滅活疫苗進行魚體注射免疫試驗,草魚成活率達88%。在池塘條件、飼養管理基本相同條件下注射組織疫苗后成活率可提高20~30%;1975年珠江水產研究所用凍干保存疫苗繼續擴大試驗,免疫成活率均高達80%以上。組織疫苗魚體注射免疫目前已成為廣東魚產區防治草魚細菌性爛鰓病主要措施之一。
(2)徹底清塘:畝用塊狀生石灰100~150公斤,化漿全池潑灑,中和底泥酸度、殺滅病原體。
(3)在飼養期間,食用魚池塘,每隔20天全池潑灑一次生石灰,使池水呈20ppm。魚種塘每周全池潑灑一次生石灰,使池水呈20ppm。
(4) 在飼養期間,每月全池潑灑一次寶盛堂系列水產藥品"菌毒清Ⅱ",使池水呈0.15ppm。
(5) 經常注入新水,控制池水肥度,保持池水透明度35厘米以上。
(6) 主養草魚池塘,在草魚主要生長季節,晴天中午開動增氧機2小時,網箱養魚、工廠化養魚均應保持池水溶氧充足、防止魚缺氧浮頭現象。
2.治療:
(1)全池潑灑寶盛堂系列水產藥品"菌毒清Ⅱ",使池水呈0.3ppm。如病情嚴重池塘,隔日重復用藥一次;或全池潑灑寶盛堂系列水產藥品"菌氮清",使池水呈0.1~0.15ppm,兌水溶解稀釋后全池潑灑。潑灑藥物最好在晴天池水溶氧高時進行。
(2)潑灑上述藥物三天后,全池潑灑塊狀生石灰溶液,使池水pH值達到8.5左右。
(3)內服寶盛堂系列水產藥品"百菌清"藥餌。按1%量添加制成藥餌,每天喂兩次,連喂三天。
(二)鰓霉病
1.預防:
(1)保持魚池水質新鮮清潔,防止水質惡化。
(2)在魚類生長旺季,施寶盛堂系列水產藥品"復效肥水寶",每隔半個月一次,每畝一米水深池塘,使用1~1.5公斤,兌水溶解后,于晴天上午11~12時全池潑灑,施過復效肥水寶后,切勿攪動水體,保持水面平靜。
2.治療:
(1)全池潑灑寶盛堂系列水產藥品"菌氮清",每立方米水體用藥0.1~0.15克,兌水溶解后全池潑灑。病情嚴重池塘,隔日后重復用藥一次。
(2)發生鰓霉病的池塘,立即抽出二分之一池水,迅速加入新水至原水位,降低池水肥度。
(三)中華鳋病
1.預防:
在魚類飼養期間,從四月開始,每月全池潑灑一次寶盛堂系列水產藥品"魚蟲恨Ⅱ",每立方米水體用本品0.009~0.018亳升,稀釋1000倍后,全池潑灑或噴霧。
2.治療:
(1)全池潑灑寶盛堂系列水產藥品"魚用蟲敵",使池水呈0.125~0.075ppm,病情嚴重池塘,三天后重復用藥一次;或全池潑灑"魚蟲恨Ⅱ",每立方米水體用本品0.018~0.03毫升。
(2)潑灑"魚蟲恨Ⅱ"或"魚用蟲敵"后,次日全池潑灑一次"菌毒清Ⅱ",使池水呈0.3ppm。
提醒:使用寶盛堂系列水產藥品"魚蟲恨Ⅱ"、"魚用蟲敵"應注意,上述兩種藥品不得與堿性藥物混合;混有蝦、蟹、白鯧池塘禁用;不得隨意加大藥量和使用濃度,應均勻潑灑;避免藥液接觸皮膚,特別是眼睛,若發現中毒,應送往醫院按新型殺蟲劑的急救法搶救。
南方漁網編輯:王月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