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病原 遲鈍愛德華氏菌。生長溫度12—42℃,pH值范圍5·5—9。在含鹽0‰—4‰的范圍內均能生長。
癥狀與診斷 本病從癥狀和病理學特點來看,可分為肝臟型和腎臟型兩種。肝臟型癥狀:主要表現在鰻鱺前腹部腫大,充血或出血,腹壁肌肉壞死,皮膚軟化。嚴重時前腹部穿孔,肝臟露出。解剖觀察,可見肝臟腫大,有白色膿潰病灶。腎臟型癥狀主要表現為:肛門紅腫突出,肛門前后的腎臟部位腫大,肌肉壞死,皮膚充血,擠壓腹部有膿血流出。解剖觀察可見脾臟、腎臟腫大,有小膿潰病灶。在臨床診斷中,應抓住該病的典型癥狀。患本病的鰻魚,前腹部或肛門前后部位腫大,紅腫,皮膚軟化,肌肉壞死,甚至潰爛穿孔。
流行與危害 本病在日本、我國臺灣和東南沿海各省的養鰻場都有流行,危害較大。特別是白仔投喂“紅蟲”后一周左右最容易發生急性流行,引起大量死亡。
預防與治療 預防主要是加強飼養管理,注意經常清除殘餌和糞便污物,適當加大換水量,保持水質清潔,放養密度不要過大,投喂紅蟲要經過清洗和用呋喃唑酮消毒。(1)每噸鰻用魚服康B—II50克—100克,均勻混入餌料投喂,每天1次,連續3天—5天。(2)每噸鰻用磺胺甲基異惡唑200克拌入餌料投喂,第二天后改用每天100克,連續喂5天。
南方漁網編輯:王月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