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l 腸出血為主的草魚出血病與細菌性腸炎病
1.1 癥狀和診斷
發病早期兩者外觀癥狀極為相似,病魚體色發黑,體表輕微充血或出血,病魚離群獨游,游動緩慢,食欲減退,剖開魚肚,兩者均腸壁充血。不同之處,活檢時,前者腸壁彈性較好,腸腔內粘液較少,腸道局部或全腸因出血而呈鮮紅色,腸系膜及其脂肪有點狀出血,出血的腸粘膜上皮一般不腐爛脫落,嚴重時鏡檢可見腸腔內有大量紅細胞;而后者腸壁彈性較差,輕者僅前腸或后腸出現紅色,嚴重時則全腸呈現紫紅色,腸腔內一般無食物,而有很多淡黃色粘液或膿,肛門紅腫,嚴重時鏡檢發現腸腔內有壞死脫落的上皮細胞,紅細胞較少。
1. 2 防治方法
1.2.1 腸出血為主的草魚出血病
1.2.1.1 預防措施 該病的治療尚無特效藥物,臨床上預防為主。預防上采用腹腔注射或背鰭基部注射福爾馬林滅活疫苗,每尾注射0.5-0.6mL,水溫20℃以上,第4-5天可產生免疫力,一般免疫力可保持14個月,保護率可達90%左右。此外,在發病季節,每半個月潑灑150 - 220kg/hm²生石灰1次。
1.2.1.2 治療方法 ①每100kg魚每天用0.5kg大黃、黃岑、黃柏、板藍根,再加0.5kg食鹽拌飼投喂,連喂7d。②每100kg魚用三黃藥餌(大黃50%、黃柏30%、黃芩 20%)500g,拌餌,連用3 d為1個療程,使用1-2個療程,有一定效果。③每萬尾魚用4-5 kg水花生、大蒜頭合食鹽各250g,用打漿機打漿后,拌米糠1.5 kg做成藥餌投喂,連喂5d。④金銀花500g、菊花500 g、大黃500 g、黃柏1500 g共研磨成細末備用,混合后加水適量,全池潑灑,使用濃度為1.13 g/m³。
1.2.2 細菌性腸炎病
1.2.2.1 預防措施 該病常和細菌性爛鰓病、赤皮病并發。臨床上采取綜合預防,徹底清塘消毒,嚴格執行“四消四定”(池塘消毒、魚種消毒、餌料消毒、工具消毒,投喂餌料做到定時、定量、定質、定位) 措施。發病季節每月投喂中草藥1-2個療程,每100 kg魚每天用大蒜頭500 g,粉碎后加食鹽100-200 g,拌餌投喂,連喂3 d為1個療程;或發病季節按100 kg成魚,每周投喂1.5-2.0 kg韭菜也可預防此病。
1.2.2.2 治療方法 ①用1 g/m³濃度漂白粉全池潑灑,連用3d,或用0.3 g/m³優氯凈全池潑灑;同時每100kg魚用大蒜素0.5-1g,拌入10kg精料中投喂,每天1次, 3d為1個療程,連續用2個療程。 ②每100kg魚每天用干的穿心蓮2kg或新鮮的穿心蓮3kg,打成漿,再加鹽50-100 g拌餌,分上、下午2次投喂,連喂3d。③每100kg魚用干地錦草250 g、干水辣蓼250 g,混合加水5kg,煎煮 2h,取汁拌餌投喂,每天1次,連續投喂3d。④每100kg 魚每天用干水辣蓼250 g,干鐵莧菜250g (折合鮮草1 kg),混合加水5 kg,煎煮2h,取汁拌餌投喂,每天1次,連續投喂3d。
2 鰓霉病、細菌性爛鰓病與寄生蟲性爛鰓病
2.1 癥狀和診斷
三者外觀癥狀基本相似,鰓上粘液增多,鰓絲腫脹;后二者病魚體色發黑,尤以頭部為甚,嚴重時造成鰓組織損傷。發病晚期三者易區別,細菌性爛鰓病有“開天窗”,其余二者無。
如果無“開天窗”或處于發病早期,則要借助顯微鏡加以鑒別。若鰓絲腐爛發白帶黃色,尖端軟骨外露,并粘有污泥和粘液,鏡檢可見大量細長、滑行的桿菌,酶免疫測定呈陽性反應,則可確診為細菌性爛鰓病。鏡檢若寄生蟲數量多,則為寄生蟲性爛鰓病,若鰓絲末端掛著似蠅蛆一樣的白色小蟲,常為中華鳋病;鰓部分泌大量的粘液則為隱鞭蟲、口絲蟲、車輪蟲、斜管蟲、三代蟲或指環蟲寄生蟲病。鰓片顏色比正常魚的白,并略帶有紅色小點,多為鰓霉病,鏡檢可見病原體的菌絲進入鰓小片組織或血管和軟骨中生長。
2.2 防治方法
2.2.1 鰓霉病
2.2.1.1 預防措施 采用生石灰清塘,每月潑灑生石灰 1-2次;經常保持水質清潔,不使水中有機物過多,適時加注新水;用混合堆肥代替大糞、牛糞養魚。
2.2.1.2 治療方法 發現鰓霉病的魚池,迅速加注新水,或將魚轉移到水質較瘦的流動池水中。
2.2.2 細菌性爛鰓病
2.2.2.1 預防措施 ①在發病季節,每月全池遍灑生石灰1-2次,用量為150 kg/hm²,保持池水pH 8左右。②發病季節,定期將烏桕葉扎成數小捆,或大葉桉放在池中進水口或池塘向陽的淺水處漚水,隔天翻動1次。③6-7月份,每萬尾魚種(或每50 kg魚),每天用干水辣蓼粉 500g或鮮草1500g;8-9月份,每天用干粉1000g,干粉加適量清水煮沸后持續30 min,鮮葉先用粉碎機打碎后,再加水煎煮,將藥液和藥渣一起拌餌投喂。
2.2.2.2 治療方法 ①全池潑灑1 g/m³濃度漂白粉,或用0.3 g/m³優氯凈全池潑灑。②按500g大黃用10 kg氨水(0.3%)浸泡12h,全池潑灑,使池水藥物濃度為2.5-3.7 g/m³。③將五倍子搗碎,用水浸泡后全池潑灑,濃度為2-5 g/m³。④將干烏桕葉用20倍重量的2%生石灰水浸泡過夜,再煮沸10min進行提效,然后連水帶渣全池遍灑,濃度為3.7 g/m³。
2.2.3 寄生蟲性爛鰓病
2.2.3.1 預防措施 方法同細菌性爛鰓病。
2.2.3.2 治療方法 ①全池潑灑90%晶體敵百蟲,濃度為0.3-0.5 g/m³。②及時撈出病魚,采用5%食鹽水或 1 g/m³的漂白粉進行消毒,一般消毒時間盡可能長些,直到魚不能忍受為止。③用苦楝樹葉煮水全池潑灑,濃度為45 g/m³;或用生韭菜45-68 kg/hm²,搗爛后加鹽1.28 kg/hm²拌勻,全池潑灑,對車輪蟲、隱鞭蟲等有較好效果。
3 細菌性白頭白嘴病與車輪蟲病
3.1 癥狀和診斷
前者病魚體色發黑,漂浮在岸邊,頭頂和嘴的周圍發白(在水中癥狀明顯,離水后不甚明顯),嚴重時發生腐爛,取病灶處的皮膚鏡檢時可看到大量離散崩潰的細胞、粘液、紅細胞以及群聚成堆、左右搖擺和少數滑行的粘細菌,該病常常發生于魚苗和初期夏花階段。后者有3種特例,癥狀與前者極為相似,一為孵化桶或孵化缸中的魚苗被大量車輪蟲寄生時,嘴在水面呼吸,呈白頭白嘴狀;二為飼養10多d的魚苗被大量車輪蟲寄生時,魚成群繞池邊游呈跑馬狀;三為黑仔鰻被大量車輪蟲寄生時,魚體大部分或全身呈白色。對于這兩種疾病,運用顯微鏡觀察就能加以區別和確定,并且車輪蟲病不如白頭白嘴病兇猛,死亡率也較前者低。
3.2 防治方法
3.2.1 細菌性白頭白嘴病
3.2.1.1 預防措施 魚苗放養的密度應合理、科學,及時分池,加強飼養管理;藥物預防同細菌性爛鰓病。
3.2.1.2 治療方法 ①用2-4 g/m³五倍子,在水中浸泡30min后全池潑灑。②用2.5 g/m³大黃,先將大黃放入20倍0.3%的氨水中浸泡過夜,然后將汁液全池潑灑。
3.2.2 車輪蟲病
3.2.2.1 預防措施 魚種放養前用10-20 g/m³高錳酸鉀水溶液藥浴10-30min;每100 m²水面放苦楝樹或楊樹新鮮枝葉2.5-3 kg漚水(扎成小捆),隔天翻一下,每隔7-10d換1次新鮮枝葉。
3.2.2.2 治療方法 ①用苦楝樹枝葉(450 kg/hm²)煎水全池潑灑。②用韭菜45-68 kg/hm²,搗爛后加食鹽1.35 kg/hm²拌勻,全池潑灑。
4 鱗立病與魚波豆蟲病
4.1 癥狀和診斷
鱗立病病魚體表粗糙,部分或全身鱗片豎立像松果球,鱗囊內積有半透明液體;嚴重時全身鱗片豎立,鱗囊內積有含血的滲出液,有時伴有體表充血,鰭基充血。當大量魚波豆蟲寄生在鱗囊內,也可引起豎鱗癥狀。一般用顯微鏡檢查鱗囊液就可區別,前者有大量桿菌,后者有大量魚波豆蟲。
4.2 防治方法
4.2.1 鱗立病
4.2.1.1 預防措施 進行綜合預防,嚴防魚體受傷,盡量縮短越冬停食期。
4.2.1.2 治療方法 ①每50 kg水加入搗爛的大蒜250g,浸洗病魚數次,可使病情好轉。②魚池用艾蒿根75 kg/hm²,搗爛取其汁加石灰22.5 kg/hm²,調勻后全池潑灑。
4.2.2 魚波豆蟲病 防治方法同車輪蟲病。
南方漁網編輯:李容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