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魚苗患氣泡病初期感到不適,在水面上作無力游動,不久,魚的體表、頭部、鰭條、鰓絲或內腸道出現氣泡。當氣泡不大時,魚還能抵抗其浮力向下游動,但身體會失去平衡,尾部向上,頭部朝下,時游時停。隨著氣泡的增大和魚兒體力的消耗,病魚浮在水面不能下沉,直至死亡。那么魚苗為什么會患氣泡病呢?技術員告訴我,培養魚苗的池塘,放苗前都必須徹底清塘,一般是用生石灰(每畝用125公斤)消毒后,再曝曬一段時間。但曝曬過后的池底很松散,注水后會產生很多小氣泡,魚苗誤吞后會引起氣泡病。所以魚苗下塘前,一定要用漁網或粗長木桿在塘內來回拉幾遍;要保證水質清新,不能過肥。值得注意的是,糞肥必須充分發酵后才能施入魚苗塘中。因為發酵不徹底的糞肥施入魚塘后會慢慢分解而消耗水中氧氣,同時又不斷釋放出甲烷和硫化氫氣體,形成極小的水泡,容易使魚誤食而發生氣泡病。
聽完技術員的這番解釋,我才知道自己放魚苗前有些做法不科學,尤其是魚苗下塘后,我從附近學校的養豬場拉來20擔新鮮廄肥一古腦倒進了池塘,巴望魚苗能快些長大,結果適得其反。接著,我在技術員的指導下,對患病魚苗采取雙管齊下的搶救措施:一是迅速加注新水;二是每畝池塘用搗碎的石膏4公斤,鮮嫩車前草4公斤,黃豆5公斤,加水泡脹,混合磨漿,全池潑灑,隔2天一次。這樣潑灑4次后,病魚就痊愈了。眼下又值冬放魚種季節。冬放魚種雖然好處很多,但必須引起注意的是,如果投放塘水中溶解氣體過于飽和,或塘水中不斷產生氣泡而被魚苗誤食,容易發生氣泡病,愿筆者的教訓能給大家提個醒。
據介紹,生產上可采用以下方法防治魚苗氣泡病:①保持水質清新,控制池水中的浮游植物數量不繁殖過多;②放魚苗前清除池中過多的淤泥,不施用未經充分發酵腐熟的有機肥料,正確掌握施肥量與投飼量,并及時清除池中腐敗物;③魚苗池引進地下水要先經過充分曝氣;④運輸魚苗時不要急劇送氣,若發現有氣泡病應立即換水或加注新水;⑤發現魚患氣泡病時應立即向池中加注新(清)水,同時排出部分老水,或者將病魚移入清水中,病情輕的能逐漸恢復正常,尤其是氧過飽和致病的容易恢復;⑥往發生氣泡病的魚池均勻潑灑食鹽水,按每立方米池水用食鹽3~5克的用量,一般數小時后即可見效。
南方漁網編輯: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