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1、魚塘條件。專養烏魚的池塘面積大小不限,但一般以667~1 334m2為宜,以便于管理,最大不超2 000m2為好。水深1~1.5m,池底部最好為泥質。水源應充足,池內的通常設備如進水口,排水口之類應當俱全,水質宜中性或弱堿性。養殖池塘應進行徹底消毒,一般是在放養烏魚種前10~15天進行清塘消毒。清塘消毒應選在晴天進行,分干法清塘和帶水清塘,常用的藥物是生石灰,如干法清塘消毒時,一般每667m2用生石灰50~75kg,帶水清塘消毒時,一般水深1m每667m2用生石灰125~150kg。同時在池塘中還應需有1/5左右的水面或池塘四周水面種植80~100cm寬的水浮蓮,以便在夏季水溫較高時,以供遮擋陽光,便于烏魚避暑和躲藏,同時還能取得凈化水質,有利烏魚的生長。
2、魚種放養。要使專養烏魚獲得較高的產量,魚種必須要放足。一般667m2放6 000尾左右,如果水質好,深度在1.5m以上,只要管理得好,飼料充足每667m2可放8 000尾。但是不管什么時間放養,投放的烏魚苗種規格都要整齊一致。另外,還應注意魚種的質量,選體質健壯,鱗片完整,游動活潑正常,沒有損傷的為好。此外,在專養烏魚的池塘中,還可混養少量的鰱、鳙、鯉等魚,這樣能達到控制池塘水質,并增加產量,提高經濟效益。但混養的家魚個體應大于烏魚種的1倍以上的為宜,以避免被烏魚殘食,如投放6cm的烏魚種,混養的家魚種的長度要在13cm以上。
3、飼料的投飼
3.1、鮮餌料:烏魚為肉食性魚類,所以飼料仍以小雜魚為主,淡水和海水小雜魚都可以。養殖初期,由于烏魚苗種規格較小,因此對于規格較大的野雜魚應經切碎后投喂以提高適口性。日投喂量一般為魚體總重量的5%左右,并視攝食情況予以調整。一般料重比為1:4左右。
3.2、人工配合飼料:根據烏魚的營養需求,其粗蛋白的含量應達40%以上。作為烏魚的人工配合飼料,現一般采用鮮魚肉、魚粉、蠶蛹、玉米粉、米糠、骨粉、酵母粉等,另加少量維生素,適量微量元素和抗生素混合成團塊或制成顆粒飼料后投喂。
3.3、投餌要做到“四定”,即定時、定位、定質、定量。每日投喂2~3次,即上午、下午各一次,攝食旺盛時,傍晚可再投喂一次。投喂時,將小雜魚投放到吊在池水中的食臺上,讓魚取食,以減少飼料的失散,同時也便于觀察烏魚的攝食情況。或采用邊吃邊投的方法,直到停止攝食為止。
4、日常管理
4.1、巡池:每天早晚要巡池一次,注意細心觀察魚種攝食和活動情況,注意水質變化,發現問題要及時處理。
4.2、換水:要注意經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質新清,尤其在夏天高溫季節,以促進烏魚的正常生長。
4.3、防逃:烏魚苗種放養初期,魚種尚小,跳躍能力較差,當體長超過10cm時,跳躍能力逐漸增加,尤其是在雷陣雨天氣,換水時或清晨,跳躍非常活躍,最容易發生逃魚等情況,因此,池埂離水面高度一般應大于50cm,以防烏魚逃逸。
4.4、分養:飼養前期的1~2個月,應及時用網將生長特別快、個體大的烏魚撈起,另池養殖。以免個體大的烏魚殘食小個體的魚苗,做到使同池塘養殖的魚苗大小規格盡可能相同。
4.5、防病:烏魚雖然抗病力較強,很少發病,但是在高密度養殖后,如果不注意提高養殖技術和管理水平,也容易發生疾病,主要是出血病,其癥狀是:魚的吃食量明顯減少,病魚體表呈現塊狀或點狀出血,如不及時治療,病魚在3~5天內陸續死亡。治療以內服與外用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內服按每50kg服用魚血康Ⅱ號或魚復寧50g。用魚蝦敵菌靈250g/667m2或強氯精200元/667m2,全塘潑灑,每天1次,連續3天1療程,效果較好,平時在池塘中應定期用生石灰等進行全池潑灑清毒,做到以防為主。
4.6、捕撈:烏魚屬底層魚類,一般養殖到每尾在0.5kg以上,達到商品規格時,可采用干塘起捕的方法,將商品魚起捕上市。
南方漁網編輯:李容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