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中華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俗稱青波,屬鯉科,鲃亞科的魚類。它是長江上游及其主要支流特有的名優魚類之一,喜歡生活在流水環境中,在靜水池塘和網箱中也能養殖,并能培育成熟。它肉質細嫩,性成熟較早,懷卵量較大,生長較快,具顯著的雜食性。由于多種原因,目前天然資源量下降。為了滿足當前養殖對苗種的大量需求,我們于2001~2002年進行了天然捕撈親魚和池塘自育親魚的人工繁殖研究,并進行了親魚和苗種培育的研究試驗,取得了成功,2003年將進行更大規模的繁育生產,為了推動該魚的生產養殖,現將初步研究成果報告如下,以供廣大水產工作者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親本的選擇和培育
1.1.1 天然捕撈親魚的選擇與暫養
2001~2002年先后從合川的嘉陵江、涪江、渠江的江段中,漁民在4~6月捕撈的3~4齡以上,體重在1.5kg/尾以上的,體質健狀,損傷較小的個體中選擇成熟親魚,雌、雄比按1:1的比例。中華倒刺鲃雌魚首次性成熟2~3齡,雄魚2齡,在當地自然江河中的繁殖季節為4~7月。必須暫養后進行人工繁殖試驗,暫養時,僅保持了較好的水質環境,而未投飼。詳見表1。
1.1.2 人工移養中華倒刺鲃的親本選擇與培育
于2001年10月從網箱養殖的商品魚中選擇體質健壯、2~3齡、平均體重在1kg/尾以上的個體,放于合川市農場成魚池中進行培育,于2002年6月選出了20組親魚進行繁殖試驗,其它個體大多為首次成熟,留作2003年使用。
培育方法:將選擇好的后備親魚,經消毒處理后,放人已清整消毒好的面積約3畝的池塘中進行單養,按100kg/畝左右的量放人,適當配養花鰱、白鰱。主要投喂顆粒飼料,適當補充一些青綠飼料和水生寡毛類及螺貝類。至第二年春天開始增投麥芽和窩苣葉。同時,每半個月用一次生石灰,并補充一次新水,繁殖前一月每5~7天沖水一次。培育期中未發生大的病害。
1.2 人工繁殖
1.2.1 人工催產
進行人工繁殖時,雌魚選擇4~5齡以上的成熟個體,雄魚選擇2~3齡以上的成熟個體,體重在1.2kg/尾以上。進入成熟狀態時雄魚出現較明顯的追星,而雌魚無明顯的特征。由于采用的是人工催產、人工授精的方式,故雌雄比按1:1~2:1。雌魚催產劑量控制在LRH:15~30ug/kg、HCG:800~2000IU/kg、DOM:5~10mg/kg,進行混合使用,兩針注射,第一針與第二針間距10~12h,在水溫19~30℃時,效應時間為12~16h。雄魚減半注射,注射后放入水泥池或網箱中待產,達到效應時間后采卵授精。(詳見表1、表2)。1.2.2人工孵化與仔魚暫養
中華倒刺鲃受精卵呈弱粘性,在水流沖擊下其粘性很快消失。將人工授精后獲得的受精卵直接放人孵化缸中流水孵化或換水充氣孵化,在水溫19~31℃時,40~51h后可持續孵出,全部出膜時間43~54h。當有90%以上的稚魚出膜后,按每平方米1~2萬尾的密度轉入暫養池中暫養,稚魚孵出后體色玉黃,卵黃囊較大,呈球形,約占體長的1/4,喜集群于池角。3~5天后平游開始攝食,此時可出售或下塘培育,其培育方法似“家魚”水花培育。
2 結果
2001—2002年兩年的催產,共獲得魚苗13.43
萬尾,其受精率都在90%以上,孵化率為80%以上。從表1、表2也可看出,天然捕撈的成熟親魚催產效果不如人工培育成熟親魚的催產效果好.混合使用DOM、LRH、HCG三種催產劑能較好地達到催產效果。人工池塘培育親魚也能較好地獲得催產的成熟親魚,并取得好的催產效果。
3討論與分析
3.1 繁殖季節獲得的天然捕撈成熟個體比池塘培育的親魚產卵率低的原因。
3.1.1 天然捕撈的個體來源差異的影響
兩年所用天然捕撈個體中選擇的親魚以及每一批催產的對象中,都有來源于不同江河及江段的情況。因各江段水文狀況、餌料環境等條件差異,造成個體發育和性腺成熟度不同。我們發現催產中的中華倒刺鲃有高背群體和長體兩種體型。從催產后,死亡親魚的解剖發現其性腺發育也有差異。
3.1.2 繁殖季節長,雌魚成熟度判別難度大的影響。
中華倒刺鲃為分批產卵的魚類,在當地繁殖季節為4~7月,達到成熟年齡的個體性成熟有差異。雌魚其相對懷卵量為10.9~19.8粒/g,腹壁肌肉厚,腹部膨大不明顯,其它體征也不太明顯,從外觀較難判斷。而同批魚中雌魚性成熟又比雄魚遲熟,因此,必須仔細檢查,最好結合卵粒的核偏位情況進行綜合判斷。
3.1.3 天然捕撈個體受傷影響
2001~2002年所獲得天然捕撈的催產親魚,其捕獲的主要方式為電捕和網捕,特別是電捕的個體,盡管表面受傷小,但其內部因電擊造成的影響不易發現,可能傷及性腺或魚下丘腦和垂體,暫養后性腺退化,在試驗中解剖催產后的未產或難產親魚,觀察其性腺有嚴重退化現象。3.1.4 過量催產劑的影響
在試驗中(詳見表1)我們將前幾次未催產出的親魚暫養20~30天后再催產全部未產,分析其原因,有可能前一次催產是使用的促產劑量而不是促熟劑量有關。解剖觀察其性腺也已退化,并有一定數量的親魚死亡。該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
3.1.5 池塘培育親魚產卵率高的原因
初步分析,主要是它們同處于一種水質環境狀態和飼料狀況下,其棲息、生長、發育環境一致,其性腺發育較同步,而捕撈受傷小。同時,在催產前的飼養中,進入成熟狀態時,親魚會出現顯著的停食現象,結合其它檢查,就能較好地把握了親魚成熟度。從2002年池塘培育的成熟親魚的催產情況看,我們選出的20組親魚其產卵率都很高,但由于個體較小,其絕對懷卵量較少(詳見表2)。
3.2 受精率和卵化率較高的原因
從表1和表2中看出,天然的和池塘培育的親魚,在我們給定的催產劑范圍內,不管劑量高低如何變化,只要性腺成熟(解剖發現達到核偏位的卵占50%~60%以上)都能順利產卵,產卵量僅占1/2~2/3。即成熟的卵子能順利產出(稍過熟的卵也能產出),產出卵子的質量較好,再加上我們采用的是人工授精方式,故受精率都較高。
而孵化率較高的原因是由于受精卵的質量較高,孵化條件較好,其孵化溫度(19℃~31℃)較高,孵化期較短,降低了低水溫孵化的影響。水溫30℃以上時畸形有所增加,另外還發現流水孵化比換水充氣孵化的效果好,主要原因可能是水質更優越,更符合自然生態狀況。3.3 催產效應時間較長原因
兩年來的試驗表明在水溫20℃左右,催產的效應時間為12~16h,而熊天壽(1988年)報道利用“家魚”催產設施催產在水溫20℃左右時,效應時間為8~12h,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我們將催產后的親魚是暫養在充氣的靜水池和網箱待產,其水流刺激和水環境均不如流水產卵池的條件好。故催產后待產親魚的哲養可考慮“家魚”產卵池暫養待產,再人工授精更好些,可縮短一定效應時間。
4 小結
通過兩年來的試驗表明,用常用的催產劑混合使用能成功地催產成熟的中華倒刺鲃。池塘培育的成熟親魚催產效果更好、更穩定。這為大規模生產中華倒刺鲃苗種,保證其養殖苗種的需要以及江河增殖放流苗種的供給,提供了一種有效的生產途徑。
南方漁網編輯: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