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廣東現有四百多萬畝魚塘、山塘等養魚小水面,是廣大城鄉居民“菜籃子”,又是生產者“小銀行”,但單產懸殊,最高畝產有2噸,最低3-4公斤,一般為500-600百公斤。可見,生產潛力巨大。如何盡快提高產量,在養魚階段應大力推廣“巧養鯇魚,興旺塘魚”的科學方法。因為,鯇魚主要吃草長大,排泄的糞便又肥沃塘水,培養浮游生物,供上層濾食性鰱鳙魚攝食,積沉塘底殘渣糞便,又被鯪鯉鯽羅非魚等底層魚類食用。可見,鯇魚是一塘之長。養好了鯇魚,是實行科學養魚,實現塘魚“三高”一項根本措施。那未,怎樣巧養鯇魚呢? 一、切實做好壯苗培育工作。鯇魚在三公分以內幼苗階段,咽喉齒尚不發達,與其他魚苗一樣,主要靠鰓濾取塘水內浮游生物,因此在魚苗培育階段,要放入水質比較肥沃塘內養殖;但在三公分以上(漁農稱謂“七朝”)鯇苗,食量增大,咽喉齒長成,浮游生物已吃不飽,于是轉食食物。而浮萍是它最好水生植物,葉體似品字形,細嫩易長,漂浮水面,繁殖力極強,故有一夜生七子之稱。浮萍用肥塘繁殖,每畝放養萍種20-30公斤,三天后布滿全塘,于是每天每畝可產鮮萍150-200公斤,可供15-20萬尾鯨苗攝食。由于浮萍營養豐富,適口性好,鯇苗愛吃,快長易大,經三個月培育,便長成250克以上壯苗放養。各地應大力推廣用浮萍培育鯇苗的方法,為塘魚實現“三高”打好基礎。 二、三級混養,合理密養。鯇魚生長潛力最大,各地實踐證明,畝產1000公斤的塘魚,其中鯇魚占一半,由它帶養鳙鰱鯉鯽等500公斤。在放養方法上,每畝要放各種魚種3000多尾,其中鯇魚1000尾,分三種規格混養,即50克、200克、500克各占三分之一。這種方法叫做實行“公孫”魚混養,好處是經過三個月投料,大的長到1公斤以上,即可捕捉上市,捕大留小,輪捕輪放,即可均勻上市,保持較高效益,又能使塘內有個合理載魚量,從而實現三高的目的。但“公孫”魚混養在一起,要注意做好飼料投放工作: 1、幼鯇愛吃浮萍、菜葉、田基嫩草,為防止大魚搶食,塘內投放三、五個稀眼竹簍,嫩草投入其內,保證幼苗吃飽吃好; 2、大鯇可投瓜果葉、花生莖、甘蔗葉等粗料,用竹竿搭成四方形食臺,進行定位投料; 3、一公斤左右的商品鯇,在上市前15天,每天每尾投喂30-50克麥皮、玉米、稻芽或顆粒飼料等精料,以達到催肥促長的目的。 三、切實做好魚病防治工作。鯇魚常見魚病有爛鰓、赤皮瘟、腸炎、出血病等幾種,死亡率高達70%以上,損失很大,故有“鯇魚不瘟,富得發暈”之說,但堅持不懈地做好防治工作,鯇病是可以得到控制和減少損失的,主要方法:一是做好“三消”工作,即用漂白粉、生石灰、敵百蟲、痢特靈等藥物,定期進行魚塘、魚種、飼料消毒,切斷病原體的傳播和蔓延;二是投放飼料要定時、定量、定質、定位,使鯇魚吃飽吃好,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三是進行土法免疫注射,即用病魚肝、脾、腎、鰓等器官,制成原毒組織漿液,經用紗布過濾衡溫處理使用,成為土法疫苗,在水溫25-28℃,每尾按0.2-0.5毫升,進行腹腔注射,可使鯇魚成活率提高到85%以上。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