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蝦塘內灘面水深應達0.7-1米,水溫應在20℃以上,水的ph值為7.8-8.6,如果育苗池水和蝦塘水鹽度差別較大,出現蝦塘鹽度高于或低于育苗池水的情況時,前者應將鹽度調低,后者則可采取逐步淡化方法使蝦苗適應蝦塘較低的鹽度。
蝦苗放養的方法和密度,是養成的重要步驟。
蝦苗個體小,對環境、鹽度、水溫、水質等突變的耐受力比較差,特別是1厘米左右的紅筋仔蝦,遇到鹽度、溫度突變,很容易死亡。如把已生活在鹽度22‰中的仔蝦移到鹽度34‰的海水中,在24小時內即會死亡60%。因此,為了避免蝦苗損失,首先要了解蝦苗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特別要注意對鹽度、溫度變化的適應能力。
實踐表明,蝦苗對鹽度變化的適應范圍不是固定的。例如,原來生活在鹽度31‰的蝦苗,可適應低鹽度14‰,高鹽度41‰;原來生活在鹽度15‰的蝦苗,可適應低鹽度3.35‰,高鹽度25‰。經過逐步馴化,適應鹽度范圍還可以擴大,而且對低鹽度的適應力強于高鹽度。實踐證明,蝦苗放養時,低鹽之差不要超過10‰,高鹽之差不得超過5‰,最好事先測量,并做好馴化工作。
試驗表明:溫度突變也會造成對蝦生理機制障礙,甚至死亡。例如,把紅筋蝦苗從水溫30℃移入18℃的海水中,蝦苗不久就表現出異常現象,隨后出現蝦苗沉底死亡;把1厘米的蝦苗從水溫30℃移入20℃的海水中,未發現死亡。因此認為,蝦苗放養時,池塘水溫不得低于20℃,溫差不大于8℃。蝦苗放養后,如遇上寒潮,只要水溫不低于4℃,就不會出現死亡。
同時,要注意水質的變化,海水中有機物的分解也會造成蝦苗死亡。因此,最妥善的辦法是在放苗前,取養蝦池的水進行試養,在確定無不利影響后,方可放苗,最好用14-20目網箱,每立方米水體放苗30萬-50萬尾,在池中暫養5-6小時后再計數入池。
投苗密度過大,在高溫期水質易變壞,容易造成缺氧浮頭而死亡,即使不大批死亡,因餌料、管理跟不上,也會生長慢、病害多。因此,放養密度要取決于池子面積、池水深度、換水條件、餌料的種類和數量、蝦苗的質量以及養殖的技術和管理水平。實踐表明,在相同環境條件下養殖,隨著密度增大,對蝦的最終個體減小。當密度超過一定限度時,就會引起對蝦的大批死亡。換言之,在一定條件下,蝦的生長率和成活率隨著密度的增加而下降,盡管有時候單位產量可能在密度最大進達到最高,但這要以個體變小為代價。
根據科學試驗和生產實踐,半精養蝦池的蝦苗放養密度可按下列公式計算:
畝放苗尾數:水深平均在1.2-1.5米其放苗量每畝為10000-15000尾,其成活率按紅筋仔30%,黑殼苗3厘米左右,以85%計算。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