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在鱖魚養殖過程中,有時會出現鱖魚食欲減退或不攝食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種。
長期不換水導致水質惡化 鱖魚養殖戶往往用常規魚養殖看水色的方法來判定水質的好壞,認為池水清、透明度高就是水質良好,因此沒有做到適時換水。其實在養殖過程中,由于鱖魚大量捕食飼料魚,其排泄物對養殖水體污染十分嚴重(尤其在水體底部),但從表面來看水卻很清。水質污染后,鱖魚往往出現回食(捕食后又將飼料魚吐出)、食欲減退甚至不攝食等現象。
解決措施:在排除鱖魚養殖病害和水體藥害的前提下,應及時換水。換水方法:先將魚池底層水抽去1/2-2/3,再注入新鮮水。放足飼料魚后,用水體消毒劑(如二氧化氯、強氯精、溴氯海因、二溴海因、絡合碘等)將水體消毒一次,一般鱖魚即能恢復食欲。如2-3天后鱖魚食欲再次減退,則再換水一次。有些養殖戶采取一邊進水、一邊放水的方法,結果只換去了表層水,效果很差。換水后,也可進一步采用生石灰化水全池均勻潑灑的方法來改善水質,每畝用量為5公斤。改善水質除采取換水外,還可使用生物制劑來凈化水質,如施放光合細菌、復合型活菌生物凈水劑(如西菲利)等。也可在池底種植水草來凈化水質。多次、盲目和超標用藥,引起藥害 由于鱖魚養殖是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高風險,所以有些養殖戶為了提高鱖魚養殖的成活率,經常用藥、盲目用藥、超劑量用藥,往往引起藥害。藥害表現為鱖魚積累性中毒、寄生蟲抗藥性增強和水體被藥物污染,造成鱖魚食欲減退或不攝食。
解決措施:在鱖魚病害防治過程中,一定要對癥下藥,按標準用藥。同時,要以防為主,以治為輔。鱖魚發病除自身和水體因素外,大多和飼料魚有關,如飼料魚的寄生蟲病、出血病等都能感染鱖魚,而且速度很快。所以,自己培育飼料魚,并在其放入鱖魚池前進行檢查,對癥下藥或預防用藥,可減少對鱖魚池的用藥。
南方漁網編輯:李容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