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翹嘴紅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 Bleeker),又名白魚、太湖“三白”白魚、白水魚,為太湖名產“三白”之首,我國傳統的優質淡水魚。
翹嘴紅鲌主要棲息在水面開闊的江湖中,以上層的小型魚類為食。太湖及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湖泊天然餌料豐富,因而所產白魚味道更好。
1、親魚池
要求水源充沛,水質清新無污染,進排水方便,面積在1~3畝,水深1.5m左右。若親魚池過大,容易因拉網次數過多而造成魚體損傷,并且影響親魚吃食而致營養消退,從而影響產卵。親魚培育池最好選在產卵池旁邊,以便于操作和減少親魚死亡。
2、親魚收集和培育
每年冬季,當水溫在10℃左右時,從外河或湖泊等自然水域中收集體重在1000g以上、年齡在3齡以上的成魚作為親魚。由于該魚脫水后易死亡,所以捕撈和運輸操作均須小心,最好帶水操作,用簍子或橡膠袋充純氧運輸,也可用活水船裝運。如是在池塘中暫養的親魚,需經拉網鍛煉2~3次再裝運。也可在人工飼養的商品魚中挑選,但必須避免近親繁殖。放養前用5%左右的鹽水進行消毒處理,然后放入池塘中培育,畝放200kg左右。飼料主要投放小規格的鮮活魚,投飼量要足,確保親魚能吃飽,并且每隔3~5天補投一次。或者用新鮮雜魚切成小塊后投喂。在繁殖前經常沖水增氧,有利于性腺發育成熟。
3、雌雄鑒別及親魚選擇
每年6月至7月上旬,水溫升至26℃時便可進行人工繁殖。性腺發育成熟的親魚,雄魚的頭部、胸鰭、背部等處出現灰白色珠星,手感粗糙,輕壓后腹部生殖孔內會有精液流出,體重在0.8kg以上。雌魚的體表光滑,腹部膨大柔軟,卵巢輪廓明顯,體重在1kg以上。雌雄比為1:1~1.5:1。
4、催產、孵化
產卵池和孵化池可以分開,也可以是同一個池子。如采用同一池子的,則選擇圓形環道結構形式,直徑在3~4m不等,底部有多個與環道平行的縱向出水孔,中心上半部設置60目篩絹的出水過濾網,池深1m左右。水源要求水質較清新。每年6月上旬,當水溫達到26~28℃時可進行催產。每批每池放親魚6~10組,水的流速控制在0.1m/sec左右,并掛少量棕片或聚氯乙烯網條等作產卵巢。親魚放入產卵池后,池子上面必須罩好網片,以防止親魚跳出,造成不必要的傷亡。催產藥物為LHRH-A2、DOM和HCG混合物,雌魚的劑量為每公斤LHRH-A2 10μg,DOM 5mg, HCG 1000~1500IU;雄魚的劑量減半,每尾注射2ml,在胸鰭基部注射,效應時間8~10h。采卵方法有兩種,一是人工催情,讓其自行產卵;二是人工催情人工授精。如讓親魚自行產卵的,只要將注射催產劑后的親魚放入產卵池即可,產卵結束后將親魚全部捕起,體質好的留養,差的處理掉。魚卵在原池中進行流水孵化。如人工授精的,在親魚開始發情并形成高峰時把雌雄親魚分別捕起,擦干魚體上的水,然后將卵和精液一起擠入干的面盆中,并用硬雞毛或手指不斷攪拌,使其充分受精。數分鐘后把受精卵慢慢地倒入已準備好泥漿或滑石粉的水中脫粘,繼續攪拌,至魚卵不結塊為止。再經數分鐘,把脫粘的卵放在清水中洗凈,然后將其倒入孵化桶中進行流水孵化。如無孵化桶的,可將其直接倒入大面盆或大桶的清水中,一人搗卵,另一人放入棕片等產卵巢,使受精卵粘附在上面,最后將產卵巢放入流水環道或其他孵化池中進行孵化。孵化池中魚苗的密度應控制在50~80萬尾/立方米左右。一般孵化30h可出膜。待腰點(鰾)基本形成,眼點發黑時,將仔魚轉入魚苗培育池進行培育。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