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夏秋季節氣溫升高,雨水增多,是魚類生長的旺盛季節,也是漁業生產管理的關鍵時期。為確保漁業養殖獲得豐收,實現漁業增效、漁民增收的目標,加強對養殖池塘的日常管理工作,顯得尤其重要。在夏秋季節魚類養殖管理中,應重點做好科學投餌、合理施肥、加強水質管理和魚病防治等工作。
一、科學投餌
投餌要做到“三看、四定”。
“三看”:一要看天氣,氣候劇變,天氣悶熱、陰雨連綿均不宜多投餌。二要看水質,當水質惡化,甚至有泛塘危險時,應暫停投餌,待注入新水、調好水質后再投餌。三要看魚的吃食情況和活動情況,這是決定和調整投餌量的直接依據。如餌料臺上的餌料被全部攝食,魚的活動正常,則可適當增加投餌量。反之,則減少投餌量。
“四定”:一是定質,配合飼料要求粗蛋白含量高、易消化;草類要求鮮嫩、無根無泥、魚喜食。二是定量,每日投餌量不能忽多忽少,需在規定時間吃完,以免魚類時飽時饑,影響消化吸收和增長。青飼料以黎明前吃完為度,日食量一般占魚體重的30%左右;配合飼料一般不超過兩小時左右吃完為宜。三是定時,投喂飼料每天必須定時,一般上午9—10時,下午2—3時為宜。青飼料宜在上午九時左右投喂,讓魚類在池水溶氧高的條件下吃食,以提高餌料的利用率。配合飼料根據不同品種每日可投喂4-5次。四是定位,固定投餌地點,有利于提高餌料利用率,了解魚類吃食情況和食場消毒。魚類對特定的刺激易形成條件反射,因此,投餌時,先給予特定的刺激(如音響),使魚集中在食場附近,然后再投餌,能防止餌料的散失,提高餌料利用率。
二、合理施肥
夏季一次施肥量不宜過多,以防止缺氧浮頭,施肥數量與次數隨水溫、天氣、養殖魚的種類和數量等不同而異,水溫較高時施肥次數應勤些,水溫較低時則相反。天氣晴朗可正常施肥,雨天或悶熱天欲下雷雨時少施或不施。有機肥用量每畝每次50--200公斤不等(因肥料種類不同而有較大差異),使池水保持“肥、活、嫩、爽”為宜。池塘用無機肥作為追肥,肥水速度快,但肥效時間不長,一般以氮:磷:鉀=2:2:1的比例或氮:磷=1:1的比例配合使用效果較好,施肥時間宜在中午10:00--12:00,每次每畝用無機肥5--7.5公斤,先溶于水,再均勻潑入水中。經常施肥的池塘,必須定期注換新水,以免水質過肥,水中有機肥和各類生物的代謝廢物積累過多,含氧量降低,浮游生物組成不良,影響魚類生長。一般精養魚塘夏季不施肥。
三、加強水質管理
池塘水質管理的基本要求:池塘水質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保持水體“肥、活、嫩、爽”,所謂“肥”是指水中浮游生物含量多(每升50—100毫升),有機質和營養鹽豐富,透明度一般為20—30厘米;“活”是說水色有月變化和日變化,表明浮游植物優勢種群交替出現;“嫩”是指水體中魚類可消化的浮游植物占多數,而且都在生命旺盛期;“爽”是說魚在池塘中自由自在,十分爽快,說明水體無污染,溶氧豐富。
(1)、保持池水中有充足的溶氧。通過適時施肥,控制池水適宜肥度,促進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以進行生物增氧;清除池底過量淤泥、污物,盡量減少魚池耗氧;注入新水增加溶氧;正確使用增氧機等漁業機械增氧。
(2)、控制池水透明度。通過加注新水或增(減)施肥量,調節池水透明度,以濾食性魚類為主的池塘透明度應保持在20——25厘米之間;吃食性魚類為主的池塘透明度保持在30——35厘米之間。
(3)、調節好池水酸堿度。弱堿性(pH=7.5-8.5)水體是魚類及其他餌料生物生活的最佳環境,因此在夏季高溫季節每隔20天左右向魚池潑灑一次生石灰,每次每畝25公斤左右,以保持水體弱堿性。
(4)、控制水深、水溫。夏季是魚類生長的旺季,因此池塘要保持一定的水深,成魚池水深一般控制在2—2.5米,魚種池水深一般控制在1.8—2.0米。魚類生長的最適水溫為26—28度,高溫季節水溫過高時可以通過加注新水予以調節。加水以晴天下午2時左右最好,切忌傍晚加水,以免引起魚類浮頭。
(5)、勤巡塘,堅持每天早、中、晚三次巡塘。早上(黎明)巡塘主要檢查魚類有無浮頭現象;中午(14:00—15:00)巡塘主要是觀察魚的活動和吃食情況;傍晚(日落后)巡塘主要是檢查全天吃食情況和有無剩餌,有無浮頭預兆。另外,巡塘時還要觀察水色變化,及時采取改善水質的措施。
(6)、做好魚池清潔衛生,經常除草去污,適時注排水 ,保持水質清新和池塘環境衛生,旱季做好防旱工作,雨季做好防澇和防逃工作。如發現死魚,應檢查死亡原因,并及時撈出埋掉,以防病原擴散。
(7)、做好池塘日志,池塘日志應詳細記錄,以便統計分析,及時調整養殖措施,并為以后制定生產計劃,改進養殖方法積累經驗。
四、防治魚病
夏秋季節是魚病流行季節,應進行適當的藥物預防,以防魚病的發生和蔓延。夏季高溫季節平時每半個月用漂白粉250克溶解于水,在食場周圍潑灑,連續潑灑三天,也可在飼料中加入大蒜(每百公斤飼料加0.5公斤)、食鹽(每百公斤飼料加1公斤)防治細菌性魚病。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溶于水后,進行全池潑灑(每立方米水體用0.5克硫酸銅和0.2克硫酸亞鐵)防治寄生蟲病。同時要注意防治爛鰓、腸炎、赤皮、白頭白嘴、車輪蟲病。如果魚池青泥苔過多,可全池潑灑硫酸銅,每立方米水體用藥0.7克,加水溶化后全池潑灑,或每畝用草木灰50公斤,撒在青泥苔上,使青泥苔不見陽光而死亡。在夏季魚類病害防治中還要堅持做好以下幾方面:
(1)、飼料消毒:青飼料必須新鮮、無根無泥。配合飼料可加入少量抗菌素,即可起到抑菌消毒作用,又可增加營養,加速魚類生長。
(2)、工具消毒:小型工具可用2%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0分鐘以上,大型網具可在陽光下曬干后再用。
(3)、 食場消毒:漂白粉掛袋,食場框架掛袋3—6只,每只放漂白粉100克,每天調換一次,三次為一療程,防治細菌性皮膚病和爛鰓病。應注意的是魚類浮頭時千萬不能用藥,因為魚類浮頭時正是池塘嚴重缺氧期間,如果這是用藥會加大池水濃度,加速魚類窒息死亡。另外,在魚病治療過程中,應注意外用藥和內用藥同時使用,可以取得比較好的效果。
南方漁網編輯: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