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1.斑點叉尾鲴病毒病 病魚皮膚及鰭基部出血,腹部膨脹,并有淡黃色滲出液(腹水)。鰓蒼白或出血,一側或雙側眼球突出。如解剖檢查,則可以見到肌肉組織、肝、腎和脾有出血區,脾臟呈淺紅色和腫大,胃膨大有粘液狀分泌物,腸灰白色,無食物。病魚呈螺旋形游動,呆滯和頭朝上垂直懸浮于水中。該病有高度的接觸傳染性。水溫30℃時發病,主要危害10厘米以下的魚種,3月齡~4月齡的幼魚也會感染。病程一般為3天~7天,死亡率可達95%~100%,殘存魚生長緩慢。目前對本病尚無有效的藥物治療。降低水溫可減少死亡率,但在生產上并不實用。故應從預防著手,注意放養密度,加強飼養管理。
2.出血性腐敗病 病魚在水中呈呆滯的抽搐狀游動,停止攝食,體表有圓形稀疏的潰瘍(皮膚、肌肉壞死),腹部腫脹,眼球突出,體腔內充滿帶血的液體,腎臟變軟、腫大,肝臟灰白帶有小的出血點,腸內充滿帶血的或淡紅色的黏液,后腸及肛門常有出血癥狀、腫大。此病多發于春季或初夏。一般采用內外結合治療法。使用0.002‰的呋喃唑酮或土霉素溶液潑灑池水。選用磺胺劑、抗生素(如磺胺、甲氧嘧碇、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等)中的任何一種攪拌在餌料中投喂;前奉愃幬锩刻烀抗雉~投放藥物約200毫克,抗生素每天每公斤魚投40毫克~50毫克,連續5天。
3.愛德華氏病 初期病魚胸鰭側有直徑為3毫米~5毫米的損傷,外部如針狀的創傷,并深入到肌肉。在10天~15天內損傷面積逐漸擴大,病菌頻繁入侵病魚血液或感染腎臟,患病的成魚在損傷的肌肉內有惡臭的氣體。死亡的病魚明顯與腎臟、肝功能衰弱有關。發病后期難以治療。治療可用抗生素如氯霉素、土霉素等。用量參照出血性腐敗病。
4.柱狀病 發病初期在病魚軀干部、頭部出現損傷,或鰭條有灰白點,并有輕微充血。當病狀擴大時,則變成灰白色潰瘍。皮膚完全被侵蝕、肌肉暴露。隨著感染加深,導致魚類死亡。另外感染魚的鰭被腐蝕后,病原體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通常鰓絲末端開始有褐色的壞死組織,后發展到鰓絲基部。真菌可作為繼發性病原侵入這些病變部位。防治時用1%~3%的食鹽水浴至魚有不安狀。或用呋喃類或磺胺類藥物,每公斤魚用藥200毫克拌入餌料投喂,同時用0.0015‰~0.002‰呋喃唑酮液全池潑灑。
5.水霉病 被感染后的魚,其身體的任何部位均可長出或小或大灰白色棉花狀菌絲體。捕撈、產卵等操作造成的損傷或其他疾病引起的病灶通常會使水霉菌侵入感染。全年均可發生此病。目前尚無有效的防治方法。但用0.04%的食鹽水和0.04%個蘇打合劑浸泡5~10分鐘有一定療效。網箱中用0.002‰的高錳酸鉀液潑灑有一定作用。同時在捕撈、運輸和放種過程中盡量不要使魚體受傷。
6.小瓜蟲病 小瓜蟲病是危害最嚴重的疾病。如環境條件適于此病,幾天內可使全部魚死亡。小瓜蟲侵入魚的皮膚和鰓組織后,形成大頭針頭大小的小白點,肉眼可見。此病有季節性,春季水溫20℃~25℃時適宜小瓜蟲病生長和繁殖。防治時可用0.00015‰的硝酸亞汞全池潑灑。
7.魚波豆蟲病 該蟲寄生于魚鰓部和體表。被寄生部位由于分泌過多的粘液而形成一層灰白色或帶有藍色的膜。有時會出現細菌的繼發性感染。全年均可發生此病,但在水溫較低時危害較大。防治時可用0.0005‰硫酸銅液和0.0002‰硫酸亞鐵合劑潑灑。
8.毛管蟲病 該蟲寄生于魚鰓部,嚴重時魚鰓組織腫脹、貧血,有時腐爛。對魚種和成魚都能構成很大危害。防治時可用0.0005‰硫酸銅液和0.0002‰硫酸亞鐵合劑潑灑。
南方漁網編輯:陳珍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