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適時轉換餌料 仔魚前期的開口餌料關、仔魚后期的餌料系列轉換關以及稚魚期的鱗片生長階段,魚苗死亡率高,是苗種培育的三個主要危險期。 仔魚2日齡稍開口,5-7日齡卵黃囊和油球先后吸收,處于從內源性營養轉向外源性的混合營養階段,是仔魚的主要危險期。此時仔魚從生理生態上發生與攝食、運動相關的器官發育的急劇變化,完成從卵黃營養轉入外界攝食的新老機能轉變,這期間,餌料的大小、密度和質量與仔魚器官發育的不協調會導致仔魚大量死亡。因此,除滿足適宜的環境條件外,及時投喂適口、營養、易得的餌料,尤為重要。褶皺臂尾輪蟲大小適合仔魚混合營養期吞食,適宜作為仔魚的開口餌料;輪蟲經15000000-20000000個/ml的小球藻和輪蟲專用營養強化劑強化12小時后,以8-10個/m1的密度投喂,4-5日齡后維持3-5個/m1的密度;11-14日齡仔魚攝食與運動器官仍在繼續發育,輪蟲已不能滿足仔魚的生長和營養的需求,是仔魚存活的又一危險期。應及時轉換餌料系列,增投營養強化的鹵蟲幼體0.5~1個/ml。 魚苗發育至稚魚期,體長達12.0-15.0mm時正是生長鱗片階段,易死亡。需加強水質管理、投喂DHA含量較為豐富的橈足類;橈足類經60目篩絹過濾后,每天每萬尾投餌30-50g,一天投喂5-6次,并且每3-5天交替施0.00000l氯霉素或土霉素一次,以預防微生物滋生,降低稚魚期死亡率。
二、適時分池培育 中后期魚苗相殘,是影響成活率的重要因素。除投餌不足外,魚苗培育密度大、個體差異懸殊,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據觀察,殘咬現象出現于稚魚期以后,15.0mm以上個體尤為明顯。殘咬時大個體魚苗因吞不下去小魚苗而同歸于盡。至39日齡發現部分魚苗體弱,游動能力差,分散仰游于水面下,死亡率增高。后采取分池稀養、加大換水量等辦法,魚苗體質恢復較快,分出的魚苗生長速度、活力明顯優于原地,死亡率降低。因此,魚苗發育至稚魚期后,體長在12.0-15.0mm時應適時分池培育,將密度降到10000尾/立方米以下。分池可于夜間用光誘,帶水操作;條件允許的話,還應移池(倒池)培育。 三、生物餌料的DHA營養強化輪蟲和鹵蟲是海水育苗過程中重要的生物餌料。通常海水魚 苗需要從餌料中獲得高級不飽和脂肪酸(n-3PUFA),其主要有兩 種:二十碳五烯酸(20:5n-3,簡稱EPA)和二碳六稀酸(22:6n一3, 簡稱DHA),這兩種脂肪酸是海水魚苗維持正常生長所必需的物 質,輪蟲和鹵蟲中EPA和DHA含量很低,必須進行營養強化提 高其含量。 1.輪蟲的營養強化 根據仔魚所需輪蟲的投餌量,選擇大 小適宜的容器,加入15000000-20000000個/m1的小球藻液,被強 化輪蟲的濃度控制在300-500個/m1;水溫22.O-24.0℃,適量 充氣。每立方水體加輪蟲專用營養強化劑50DE微囊15m1,于 燒杯中以5-10倍海水攪勻加入強化容器內,強化培養12小時 后投喂。 2.鹵蟲幼體的營養強化 容器中加入砂濾海水,鹵蟲幼體放 入密度控制在100-200個/ml左右,每立方水體加鹵蟲專用營養 強化劑50DE微囊30m1,充氣、強化6小時左右投喂。 生物餌料經DHA營養強化后,使仔、稚魚期魚苗生長健壯, 攝食能力強,集群環游;魚苗抗病能力強,避免了發生營養缺乏導 致的仔魚膘異常膨大癥。
南方漁網編輯: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