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講目的】
1、相對于常規養殖品種四大家魚來說,黃顙魚的人工繁殖所要求的產卵、孵化設施條件及技術工藝要簡單得多,這有利于更多的養殖業主自主開展。本講的目的之一是為了讓讀者全面了解和掌握黃顙魚繁殖中的習性特點、親魚培育要求、產卵孵化技術工藝以及與四大家魚繁苗中的不同之處,以在具體操作“多一些清醒少一點盲目”,繁殖出優質足數的魚苗。
2、將黃顙魚魚苗階段的培育與魚種階段的培育進行比較學習可以知道,魚苗培育階段的技術要求相對要高一些。讀者通過學習,要了解培育魚苗魚種全過程所需的技術,再根據各自的條件安排培育苗種生產,從而實現“自繁(苗)→自育(種)→自養(商品魚)”一體化的黃顙魚商品生產,達到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生產目的。
第一節 繁殖特性
一、繁殖習性及研究進展
(一)繁殖習性研究,相對其它人工養殖魚類而言,對黃顙魚的繁殖生物學及繁殖技術要遲許多。真正意義的繁殖應用技術研究還是在近年較為集中。據蔡仁逵主編的《中國淡水養殖技術發展史》(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載:黃顙魚的人工繁殖于1987-1989年由長江水產研究所試驗成功。這可能是指王令玲等發表在《淡水漁業》雜志1989第5期上的研究報告“黃顙魚胚胎和胚后發育的觀察研究”。事實上中科院水生所杜金瑞于1963年就從野外采集了黃顙魚受精卵進行了部分觀察。段中華等于1996-1997年對長江中的瓦氏黃顙魚的繁殖生物學進行了研究,其報告《瓦氏黃顙魚的繁殖生物學研究》發表在1999《水生生物學報》第6期;江西肖秀蘭等(2003)報道了“鄱陽湖黃顙魚胚胎發育觀察”,楊家云(1994)報道了“瓦氏黃顙魚的繁殖生物學”,陳永等(1995)報道了“瓦氏黃顙魚胚胎發育的研究”,還有一些報道就不作詳細介紹。
(二)繁殖技術研究。近年來,我國從南到北的相關科研及生產單位在上述繁殖生物學研究基礎上,相繼開展了黃顙魚的人工繁殖技術。如湖北荊州陳一駿等(2000)報道了黃顙魚人工繁殖及苗種培育技術,上海張龍松等(2000)報道了“黃顙魚人工繁殖及育苗試驗”,上海水產大學王武等(2001)報道了瓦氏黃顙魚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蘇州大學宋學宏等(2002)就開展黃顙魚人工繁殖進行了報道,湖北水科所萬松良等(2002)報道了1999-2001年三年間的研究成果“瓦氏黃顙魚人工繁殖技術研究”,吉林夏立克等(2002)在東北地區成功了規;狞S顙魚人工繁殖,江蘇凌立彬等(2003)也報道了黃顙魚人工繁殖及苗種培育技術的研究,華中農業大學王衛民等(2002)分別報道了“黃顙魚兩種人工繁殖方法的比較研究”和“黃顙魚與瓦氏黃顙魚的雜交研究”,江西歐陽敏(2002)報道了“鄱陽湖黃顙魚人工繁殖技術分析”,還有一些零星的報道,就有一一贅述。
二、性腺結構與性比構成
(一)性腺結構
1、精巢。黃顙魚的精巢與瓦氏黃顙魚的精巢有一定差異。這兩種黃顙魚的性成熟性個體均在生殖季節能在體內看到一對乳白色精巢,末端左右合并通向泄殖腔,并連接于生殖突。黃顙魚的精巢呈分技狀,這可能是人工繁殖時人們用手擠不出精液的原因;但瓦氏黃顙魚的一對精巢形成長管狀與精囊合并,人工繁殖時人們可用手擠出精液(圖2—1)。
2、卵巢。黃顙魚有卵巢一對,末端左右合并通向生殖孔。在生殖季節解剖雌性個體,可見腹內的一對黃色的長囊狀卵巢。一般在卵巢中可見大、中、小 3 個不同時相(大小不一)的卵粒,尤其是靠近生殖孔一端的卵粒直徑明顯大于前端的卵粒直徑(圖2—2)。
3、泄殖孔。黃顙魚的泄殖系統包括泌尿系統和生殖系統兩部分。排尿器官為腎臟,尿液由腎管通向膀胱,再由輸尿管涌向泄殖腔,從泄殖孔排出體外。雄性個體的泄殖孔位于生殖突的頂端;雌魚沒有生殖突,生殖孔與泌尿孔分開,肛門之后為一圓形生殖孔,繁殖季節生殖孔圓而紅腫,生殖孔之后是細小的泌尿孔。
(二)性比構成與年齡組成。
1、雌雄比例。段中華等(1999)研究長江中游天然瓦氏黃顙魚的繁殖生物學后指出,在性腺發育至Ⅱ期及Ⅱ期以后上的 941尾標本中,雌雄比例為1.04:1;Ⅱ期—Ⅲ期性腺的809尾標本中,雌雄比例為1.01:1;性成熟的132尾標本中,雌雄比為 1.26:1,逐月雌雄魚的比例雖然有一些變化,但差異不顯著。對于黃顙魚的雌雄性比,蔡焰值等通過收集天然親魚的統計認為,雄魚的比例要大于雌魚,雌雄一般在1:1.5以上。
2、性成熟最小年齡與最小個體。段中華等(1999)認為,長江中游天然瓦氏黃顙魚雌魚最小性成熟個體體長為13.3厘米,體重 25.3 克,成熟系數 5.65% ,卵巢Ⅲ期;雄魚最小成熟個體體長為 16.1 厘米,體重 57.1 克,成熟系數 3.76% ,精巢Ⅴ期。這種最小成熟個體的年齡均為2齡,為7月份采集的標本。
3、年齡組成。瓦氏黃顙魚性成熟始于2齡,2齡個體中,性成熟個體占 39.13% ,3 齡個體中,性成熟個體占 87.88% , 4 齡的個體全部達性成熟。黃顙魚比瓦氏黃顙魚性成熟年齡要小,一般 1 冬齡大部分成熟,2 冬齡全部成熟。
三、性成熟周期與懷卵量
(一)性成熟周期。
1、性成熟系數。在天然水體的瓦氏黃顙魚雌性個體的性成熟系數 4 月份開始增大,5—7月的成熟系數較高,6月份達到最大值;雄魚的性成熟系數3月份開始增大,7月份達到最大值,而在9—10月份又出現第二個峰值,當然,第二個峰值略低于第一個峰值。4—7月份都能采集到性腺發育到4—5期的雌、雄個體,其中性成熟標本所占的比例分別為 13.64%、51.35%、 72.97% 和71.88% 。因此可以認為,在長江天然水體中的瓦氏黃顙魚的繁殖期為4—7月,繁殖盛期為5—7月。
2、卵徑。黃顙魚的卵巢中有大小不同直徑的卵粒(卵細胞),較大的卵徑為1.4 —1.9毫米,較小的為0.6—1.0毫米。瓦氏黃顙魚的卵徑分布范圍為0.5—2.5毫米,平均為1.5±0.2毫米。對于黃顙魚成熟卵,王令玲等(1989)認為呈淡黃色,圓扁形,粘性卵,比重大于水。卵徑為1.86~2.26毫米。卵徑大小隨親魚個體大小不同而有差異,吸水膨脹,形成0.22~0.65毫米的卵間隙。
(二)懷卵量(繁殖力)。
懷卵量即雌性成熟個體的懷卵數量。也稱繁殖力,一般用絕對繁殖力(指在一個生殖季節里1尾雌魚可能排出的卵?偭浚┖拖鄬Ψ敝沉Γㄖ冈谝粋生殖季節里1尾雌魚可能排出的單位體重的卵子數)表示。
1、絕對繁殖力。肖調義等于2000年3—5月份在洞庭湖對155尾黃顙魚進行了研究,認為洞庭湖黃顙魚的絕對繁殖力為 1345—7208粒,平均為 4623.5 粒;蔡焰值于1998—1999年繁殖季節對20尾黃顙魚研究后指出,該魚的絕對繁殖力在1850 —6890 粒,平均 4733 粒。對于瓦氏黃顙魚,段中華等認為,其絕對繁殖力為1088—19675 粒之間,平均值為7728±4093 粒。
2、相對繁殖力。洞庭湖黃顙魚的相對繁殖力為48—78.3粒/克,平均為 62.45 粒/克;瓦氏黃顙魚為23—88 粒/克,平均為55±16粒/克。
四、胚胎發育與胚后發育
胚胎發育是指從受精卵開始至仔魚孵化出膜階段的發育,胚后發育是指仔魚出膜到稚魚階段的發育。
(一)胚胎發育。黃顙魚卵的形態為:成熟卵呈圓扁形,淺黃色,沉性,卵球極柔軟,具有二層卵膜,內層薄而透明,外層厚且遇水即產生很強的粘性而附著在異物上。卵受精后吸水膨脹。黃顙魚受精卵在 24 ~ 27.5 ℃時需 62 個小時 50 分鐘至 74 小時 50 分鐘孵化。孵化時間的長短與水溫變化相關,當水溫穩定在 24 ℃時,孵化時間僅需 56 小時左右。
1、受精及胚盤形成階段:湖北黃顙魚卵受精后約 4 — 5 分鐘吸水膨脹,形成十分狹小的卵間隙。剛受精的卵粘性很強,外膜不易剝離。受精后細胞的原生質向動物極方向集中,約 32 — 35 分鐘左右形成胚盤。
2、卵裂階段:卵裂階段是指從第一次卵裂開始至桑椹期,亦稱卵裂期。本階段發育過程與其它硬骨魚類基本相似。在水溫 27.5 ℃歷經 2 小時 50 分鐘完成分裂,鄱陽湖黃顙魚在水溫 25.5 ℃,PH 值 6.5 時,經 3 小時 50 分鐘完成分裂。在卵黃上端堆積著許多裂細胞,界線隱約可見,似桑椹狀。
3、囊胚階段:受精后 3 小時 50 分鐘(鄱陽湖黃顙魚 3 小時 50 分),由于胚盤細胞不斷分裂,分裂球變得更小,細胞界線不明晰,在胚盤處形成高的囊胚隆起。受精后 5 小時 20 分鐘囊胚層細胞開始向下伸展,囊胚層逐漸扁平。本階段開始囊胚細胞在卵黃上以約 2 分鐘一轉的轉速向反時針方向進行 360 度均速轉動。
4、原腸階段:受精后 6 小時 20 分鐘(鄱陽湖 7 小時 28 分),囊胚層細胞開始明顯的下包、內卷、進入原腸早期。下包 1/3 時胚盤似帽狀,形成胚環。約受精后 8 小時 5 分鐘,下包 1/2 時出現胚盾,進入原腸中期。此時卵細胞又以 2 分鐘 1 轉的均速以順時方向進行 360 度均速轉動。約受精后 13 小時 25 分鐘,進入原腸末期。形成卵黃栓。
5、神經胚階段:受精后15小時10分鐘(鄱陽湖黃顙魚12小時),胚盾背部出現神經胚。約16小時5分鐘(鄱陽湖約17小時35分鐘)胚孔閉合。約16小時55分左右胚體雛形明顯形成。在胚體中部出現兩對肌節。
6、器官形成階段:受精后17小時55分鐘左右頭部出現原基,腦開始分化。肌節增至 10 對。受精后18 時55分鐘,肌節增到14對以上,囊原基出現,受精后19小時30分鐘整個胚體纏著卵黃囊的半圓周處尾芽游離并伸長,肌節增至 20 對以上,心臟原基出現,眼杯形成。受精后24小時40分肌肉效應期開始,16次/分左右,肌節增至 30 對以上。受精后 41小時 50 分鐘心臟開始微弱的搏動,可見元色血球流動。尾芽伸長約為卵黃的1/3半圓。隨后心臟搏動加快,心率為85次/分左右。聽囊形成兩個耳石。
7、血液循環階段:受精后約43小時50分尾芽已包圍卵黃半圓的 2/3 處。心臟搏動 110 次/分,血液開始循環。胸鰭原基出現,上頜須原基出現。受精后44小時50分鐘,導芽已伸達卵黃囊半圓的 3/4 處,卵黃囊腹面備用管形成,受精后 51 小時 20 分鐘尾芽伸長超過頭。8、孵化階段:受精后62小時 50 分鐘(鄱陽湖黃顙魚55小時15分)開始孵化,胚體加速扭動,尾部不斷拍擊卵膜,將膜崩破尾部即伸出膜外而后將脫囊而出(表 2-1 )。在水溫 24 ℃時持續 12 小時全部孵化。孵化期間的水溫變化直接影響孵化進程。從試驗中觀察,整個孵化階段水溫穩定在 23~24 ℃時歷經 56 小時 30 分鐘至 57 小時即可孵化。
表 2-1 黃顙魚胚胎發育時程表
發育時期
發育期水溫
(℃)
距受精時間
(時:分)
持續時間*
(時:分)
受精
27.5
0:0
0:35
胚盤形成
27.5
0:35
0:20
2細胞
27.5
0:55
0:15
4細胞
27.5
1:10
0:15
8細胞
27.5
1:25
0:10
16細胞
27.5
1:35
0:15
32細胞
27.5
1:50
0:15
64細胞
27.5
2:05
0:15
多細胞
27.5
2:20
0:30
桑椹期
27.5
2:50
0:15
高囊胚
27.5
3:05
2:15
低囊胚
27.5
5:20
1:00
原腸胚初期
27.5
6:20
1:45
原腸胚中期
27.5
8:05
5:20
原腸胚末期
27.5
13:25
1:45
神徑胚期
27.5
15:10
0:55
胚孔封閉期
27.5
16:05
0:50
視泡形成期
27.5
16:55
0:35
聽泡形成期
27.5
17:30
0:25
尾芽形成期
27.5
17:55
6:45
肌肉效應期
27.5
24:40
4:10
心臟形成期
27.5
28:50
13:00
血液循環期
24
41:50
21:00
孵化期
23
62:50
12:00
(二)仔魚期
1、仔魚前期(從出膜到卵黃囊消失)
(1)剛出膜的仔魚全長4.8~5.5毫米,魚體無色透明?、肛門封閉。腹部卵黃囊較大,上面分布著血管網,可見無色血液流動。魚側臥水底,肌節 44~47對,從第 12 對肌節起胚體離開卵黃囊。背索從后腦末部伸達尾端,背索末端上翹,魚體頭大尾細小,形似蝌蚪。上頜須一對,鰓裂四對。出膜后約 10 小時左右眼球開始出現黑色素。出膜 24 小時出現口裂,肛門封閉,全身無色透明,眼呈黑色。上頜須明顯增長。血液開始變為紅色。
(2)出膜第二天,魚全長為 6~6.5 毫米,口開啟,下位。頭背部有黑色素。上頜須比第一天伸長約 1 倍。須的前緣有節狀的乳突。胸鰭擴大,頤須二對出現。
(3)出膜第三天,魚全長為 8 毫米左右,口開啟,上頜活動。卵黃囊仍很大。腹部鰭褶內陷趨成肛門。胃腸形成并有少許黃綠色代謝物,但尚未與肛門相通。膀胱明顯可見。上頜須已達鰓蓋后緣。頭背部和身體背部布滿黑色素,頭部色素較密,胸鰭,尾鰭鰭條原基出現。鰓蓋形成,鰓絲呈乳突狀。
(4)出膜第四天,全長約 8.5 毫米。胸,尾鰭部分鰭條明顯形成并有黑色素分布。臀鰭條原基出現。卵黃囊縮小。此時魚可以頭頂頭的形成集群游動。腸內已充滿黃綠色代謝物,尚未與肛門相通。
(5)出膜第五天,魚全長約 9 毫米,卵黃囊尚殘存部分,胃腸與肛門相通。此時仔魚開始攝食,胃中充滿浮游動物。腸無盤曲呈直管狀。鰾充氣。臀鰭開始形成鰭條。鼻須出現一對。
2、仔魚后期
(1)出膜第七、八天,魚全長10 ~11毫米,卵黃囊消失。尾鰭條形成 18 條,胸鰭條 15 ;臀鰭條 15 。背鰭開始形成,鰭條出現。上腭須達鰓蓋后緣,鼻須約等眼徑長。
(2)出膜第九、十天,魚全長11~12毫米,上頜須長超過鰓蓋后緣,鼻須可達眼后。臀鰭條20 ,胸鰭條 16 ,尾鰭條20 ,背鰭條15 。但鰭褶還未完全消失。腹鰭形成(圖 2-1)。
(三)稚魚期
(1)出膜第 11~14 天,魚全長 13 毫米左右。魚體背部黑色,腹部淡黃透明可見腸管。在眼球后方各有一白色斑。位于頭背面,從鰓蓋后緣至胸鰭基部有一條白色斑條。各鰭已全部形成,臀鰭和脂鰭褶尚未完全消失。尾鰭將分叉,尾上葉稍長于下葉。頭胸部膨大,尾細長,形似蝌蚪。
(2)出膜第 16~25 天,魚全長 17~19 毫米左右,各器管發育都已完善,鰭褶完全消失。背鰭 16 ;胸鰭 16 ;臀鰭 20;腹鰭6。尾鰭成深叉形。整個魚體外形,體色均似成魚。稚魚期至此告終。幼魚在大約100毫米左右時,根據外生殖孔肉眼可以辯別其雌雄(表 2-2 )。
表 2-2 黃顙魚胚后發育時程表
發育時期 平均水溫(℃)
距出膜天數
階段持續天數
二、仔魚時期
(一)仔魚前期 24
從出膜至卵黃囊消失
(二)仔魚后期 25
從卵黃囊消失至各鰭形成
三、稚魚時期
(一)稚魚前期 26.5
從各鰭形成完善至尾鰭將分叉
(二)稚魚后期 26.5
從尾鰭分叉至尾鰭呈深叉形
體色體形似成魚
6
10
14
17
8
4
4
6
3
3
王令玲等(1989)認為,黃顙魚出膜后第五天,消化系統形成,卵黃囊明顯縮小,仔魚開始攝食,由內向型營養轉為外向型營養。此時是仔魚成活率高低的關鍵時刻。并指出黃顙魚是一種避光性的魚類。剛孵化的仔魚就具有避光等特性。在孵化容器中,以頭頂頭的形式堆集擠成一團或者堆集在遮光的角落。
第二節 人工繁殖技術
黃顙魚的人工繁殖包括親本的收集及其選擇淘汰、秋季和春季培育、人工催產和孵化等環節。
一、親本選擇與培育
親魚培育是黃顙魚人工繁殖的關鍵環節,培育程度好壞與繁苗成敗呈正相關。
(一)親魚來源
黃顙魚人工繁殖的親魚來源。有天然水體(湖泊、水庫、河流)捕撈,池塘人工培育以及市場收購等三種渠道。例如,上海水產大學王武( 2001 )采用的瓦氏黃顙魚親魚,是淮河峽山口采集的天然種群經人工馴化培育而成;湖北萬松良( 2002 )的瓦氏黃顙魚是在冬季捕撈季節直接從長江洞庭湖口和鄱陽湖口收集。華中農業大學王衛民( 2002 )的黃顙魚親魚是來自于人工培育和市場選購;江蘇陸鳳娟等( 2002 )的親魚是從太湖收集。吉林夏立克等( 2002 )則是從池塘養殖黃顙魚的商品魚中選擇。以上三種來源渠道各有利弊,其中天然水體捕撈,有時難以滿足繁殖需要量,容易影響育苗數量,市場選購和魚池培育親魚也是如此。因此,從目前情況看,解決一定規模的黃顙魚繁殖用親魚的最好辦法,是人工培育與天然收購進行結合。不管哪種辦法獲得親魚,都必須嚴格把握親本質量選擇關。
(二)質量選擇。
1、所需品種選擇:不論是選擇黃顙魚還是瓦氏黃顙魚的親本,都要注意根據對象魚外部形態特征進行挑選。如采用黃顙魚親本繁殖,那么在選擇中就要甄別瓦氏黃顙魚等其它品種,如果選擇瓦氏黃顙魚,那么就要甄別黃顙魚等品種。對于黃顙魚屬品種的形態特征和主要形態區別,請讀者參閱第一講中的相關內容。
2、質量選擇:質量選擇的內容有親本的個體大小,有無病傷,體質是否健壯,雌雄個體的成熟程度。對于選擇親魚和后備親魚在選擇標準上也要有所區別。對于瓦氏黃顙魚、王武(2002)指出,在自然條件下,淮河野生瓦氏黃顙魚雌性個體背部呈黃綠,腹部乳白色,個體相對較;雄性個體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體較瘦長。在池塘內培育的雌雄瓦氏黃顙魚,體色均呈青灰色,成熟雌魚腹部膨大、柔軟、有彈性;卵巢輪廓明顯,生殖孔稍紅突出,輕壓腹部,生殖孔處可見卵粒;成熟雄魚腹部瘦長,泄殖孔明顯,呈白色或乳白色。
3、個體大小的選擇。萬松良等(2002)收集的瓦氏黃顙魚,雌性個體體重在 0.15 千克以上,雄性個體在 0.35 千克以上。江西劉小安(2003)提出黃顙魚親魚雌性個體 100 克以上,雄性個體 150 克以上,這與歐陽敏等(2002)在鄱陽湖收集的親本規格基本一致。
(三)親魚培育
1、親魚培育池的條件。因為黃顙魚在淡水魚類中屬于個體偏小的魚類,故親魚培育池的面積不宜過大,一般在667~1300 平方米(1~2畝)左右,水深 1.5 米左右,不能太淺,池水太淺不適合黃顙喜暗避光的習性。在水源方面,要求親魚培育池的水源充足,且水源不受外界因素所左右,尤其是能保證在親魚培育中保證有沖水的水源。培育池的淤泥不能過多,一般在 10 厘米左右為好。為了便于親魚的捕撈,最好在位于排水口的一端有一條寬 2 米,長 8~10 米的集魚坑。
2、親魚的放養。無論是在天然水體采集還是在市場收購的親魚,都要經過秋季培訓和春季繁殖前的強化培育。一般來說,每 667 平方米放養親魚為100千克左右,尾數200~400尾。
對于瓦氏黃顙魚親魚培育,萬松良等(2002)在 80 平方米的兩口土池(水深1.5~1.8米),每 667 平方米放養親魚 100~125 千克;在面積為 60 平方米的 4 口水泥池中(水深 1.3 米),每平方米放養親魚 1 千克。上海王武等(2002)除在池塘外,還在網箱中培育瓦氏黃顙魚親魚。
對于黃顙魚,吉林夏立克等(2002)于頭年九月從本省月亮湖水庫漁場收集池塘養殖的黃顙成魚 344 千克,其中雄魚 1048 尾,平均尾重 210 克,雌魚 1138 尾,尾重 63 克,放在一口親魚池(面積 1134 平方米)進行培育;并于 2002 年 5 月 10 日~ 23 日又從附近的湖泊采集成熟雌魚 3260 尾,約重 168 千克,放入魚池進行強化培育。
對于鄱陽湖黃顙魚親魚的放養密度,一般 667 平方米放養 100~120 千克,根據池塘面積大小和環境水源條件有所差異。產后至越冬期間雌雄親魚可同池培育,開春后親魚強化培育前,雌雄親魚應分池單養。一般在每 667 平方米親魚池中混養規格 10~12 厘米白鰱魚種 200 尾和鳙魚種 50 尾,以利于調節親魚池的水質。黃顙魚親魚池中忌放鯉、鯽、草魚,以免爭食影響親魚的正常發育。
3、親魚的喂養。飼養投喂對于親魚培育來說尤為重要,不論是繁殖的頭年秋冬收集的親魚還是繁殖當年春季采購的親魚,都必須在喂養上下功夫。對于瓦氏黃顙魚,王武等(2002)在春季水溫 10℃時開始投喂,主要有碎螺絲、碎蚌肉、野雜魚魚糜和麥芽等,日投飼率為5%~12%。對于黃顙魚,歐陽敏等(2002)提出,池塘培育必須投喂人工飼料,如魚蚌肉糜和蛋白質含量為40%~42%的人工配合飼料。日投餌料為親魚體重的2%~4%;通常水溫10~15℃時,投喂量占親魚體重1%~1.5%;水溫 15~20℃時,投喂量占體重2%~3%;水溫20~30 ℃時,投喂量占體重 3%~4%。早晚各投喂一次,早晨投餌量為日量的1/3,晚傍占 2/3。將每次投喂的飼料混合加水揉成圓餅狀軟型餌料,直接投喂在池塘搭設的餌料臺中,以 1 小時攝食為宜。張良友等(2002)則在池塘中(面積 1333 平方米)搭設三個食臺,早晚兩次以其體重的2%~3%投喂野雜魚魚糜,投喂量以投后 1.5 小時內吃完為標準。
4、日常管理。早晚巡塘觀察親魚活動情況是日常管理內容之一,水質狀況、攝食程度更是日常管理的重要環節。黃顙魚親魚池塘要保持水質清新,溶氧在 4 毫克/升以上,PH值7~8.5 ;經常注入新水,尤其春季強化培育期間,每 7 天左右沖水一次,這樣既改善水質,增加溶氧,不允許發生培育池缺氧現象,這對加速親魚性腺發育有利。要注意親魚病害防治,親魚入池前,用 3% 食鹽水浸洗 10 ~ 15 分鐘;培育期 6 ~ 9 月間每月潑生石灰水一次,濃度為 15 ~ 20 克/米 3 ;堅持每天巡塘觀察親魚攝食和活動情況,發現異常及時診斷后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
二、人工催產與激素的使用
人工催產是指將黃顙魚置于人工設置的環境里催熟的過程。主要內容包括催產池的準備、人工魚巢的設置、催產劑的選擇與使用等方面。
(一)催產池與魚巢的設置
1、催產池。由于黃顙魚在自然水體中能自行產卵,且受精卵具有粘性而沉入水底的性質,故對催產池的要求不是很高。產卵池可以是四大家魚產卵池,也可以采用有流水的水泥池。此時應考慮的是采用自然孵化還是人工孵化等孵化方式。盡管目前進行規模生產黃顙魚苗的方式有半人工催產和孵化(人工注射催產劑→親魚自然產卵→人工孵化),但也有采用自然產卵孵化(在產卵池中設置魚巢→讓其自然產卵→人工收集魚苗)以及全人工產卵孵化(從催產→授精→孵化的全過程由人工操作完成)。不管哪種產卵孵化方式,皆要求產卵池水深 1.2 ~ 1.6 米左右,面積不能少于 10 平方米。有條件的室外池上可搭建遮陽棚,遮陽覆蓋面積為 70% 左右。
2、人工魚巢的設置。所謂魚巢就是黃顙魚產卵時的特殊處所,由于它的卵為沉性(四大家魚為浮性卵),這個特殊的產卵處所必須有粘附受精卵的物體(如根狀物)。人工魚巢就是在黃顙魚產卵池底部設置能使受精卵貼附的物體,通常為棕片、柳樹的須狀根、網片等。
(二)催產工具準備與親魚選擇
1、催產工具準備。進行黃顙魚人工繁殖前必須將常用的催產工具準備就緒。具體工具有催產劑、消毒藥物、盆桶及器皿、注射器、溫度計、取卵器、 5 ~ 10 克稱量的小天平以及激素研缽、鑷子、剪刀、毛布、親魚擔架等。對于進行過四大家魚人工繁殖的單位和個人來說,這些工具的準備較簡單,但對于首次進行黃顙魚人工繁殖的業主來說,一切從頭開始,必須進行精心的準備。
2、催產魚選擇與雌雄配比。催產魚的選擇即對培育中的親魚有拉網等形式捕起進行性腺發育程度的檢查,繼而挑選符合催產條件的親魚進行人工催產。
(1)選擇成熟的雌性親魚,個體一般在 100 克以上,必須腹部膨大,輪廓明顯,生殖孔明顯外突,將雌魚腹部向上對著陽光察看腹內,可看見明顯的卵巢輪廓,將魚頭朝下呈倒立狀時,可見卵巢有流動感;手摸腹部有松軟而富有彈性的感覺,用挖卵器從紅腫的生殖孔伸入,可掏出大小均勻飽滿分散的卵粒。
(2)雄性成熟個體一般比雌雄個體大,體重 150~200 克,腹部較平坦,肛門后的生殖突(長0.5~0.7 厘米左右),末端呈紅色的腫狀,與非繁殖季節比較,此時的生殖突變硬變長。因精巢結構特殊,一般擠不出精液。
(3)雌雄配比。將達到上述標準的性腺發育完好的雌雄親魚放入產卵池(或小網箱),一般來說,雌雄比例按 1:1.2 進池,也可以 1:1.5 。對于瓦氏黃顙魚,萬松良等則挑選成熟良好的親魚按雌雄比例 4:1 配組,分開放進水泥池的催產網箱中,作人工催產。
(三)催產激素及使用
1、激素的種類。試驗表明,對于黃顙魚或瓦氏黃顙魚催產來說,單一用哪種激素效果都不是最好,只有在采用多種激素混合使用情況下才能獲得好的效果。通常采用的激素種類有鯉魚腦垂體(PG),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黃體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RH—A,簡稱類似物)及其系列產品,如 LRH —A1,LRH—A2 ,LRH—A3,地歐酮(DOM)、催產靈等。
2、激素的用量。按每千克黃顙魚雌性親魚計,通常用腦垂體3~5毫克,類似物20~50毫克,絨毛膜激素800~1200國際單位,地歐酮3~5毫克,催產靈800~1000生物單位。雄魚的劑量為雌魚的一半,若雄魚成熟度不是最佳時,劑量可為雌魚的三分之二。如夏立克(2000)在黃顙魚方面,采用 DOM0.5~1毫克,LRH-A21.0~1.4 微克,HCG150-300國際單位,雌魚兩次注射,雄魚一次注射。雌魚第一次注射與第二次注射相隔12~18個小時。對于瓦氏黃顙魚實際生產中,可采取 2 種或3種以上激素混合使用。萬松良指出,使用混合激素效果較好。但當劑量過低時,瓦氏黃顙魚雌魚雖然腹部膨大,但不流卵,也很難擠出卵。當劑量過高時,雌魚會因卵巢過度膨脹難產而死,即使擠出的卵粒也是糊狀,無受精力。只有劑量合適,雌魚才會在效應時間內少量流卵,人工能夠順利擠出飽滿成熟的卵粒。合適劑量是:雌魚每公斤注射PG3.5mg+ DOM15mg+LRH-A20μg+HCG1000IU(IU為國際單位的編寫),每尾注射液0.5~1毫升;雄魚劑量與雌魚相同或略高。催產早期和晚期可在此劑量上增減10~20%。在胸鰭基部呈 45°~60°角注射,進針0.8~1厘米,不會漏藥,也不會扎死親魚。
河北張修建等(2003)注射部位為胸鰭基部軟組織部,注射時針筒和體軸成 45 度角,深度依魚體的大小而定,注射時,因魚成熟得不太好采用了二次注射,第一次注射與第二注射時間間隔為10~16小時,劑量按表2-3中幾個梯度進行。
表 2-3 不同試驗藥物使用梯度
DOM(毫克/ 千克)
HCG(國際單位/ 千克)
LRH- A2 (微克/千克)
1
25
1500
20
2
20
1500
16
3
10
1000
10
4
7
700
6
5
4
500
4
6
3
400
2
以上表中劑量為雌魚的用藥劑量,雄魚的用藥劑量為雌魚的三分之二。
3、效應時間。效應時間是指親魚注射激素后到有發情反應能夠產卵之間的時間,它與水溫、親魚成熟程度、激素種類及劑量、流水刺激等直接關聯。適宜催產的水溫是18~20℃,最適水溫 22~25℃。若二次注射時,效應時間是以第二次注射為起始時間,夏立克等在水溫24~25℃時的效應時間為11~13 小時,即雌魚開始排卵;而張修建等在繁殖黃顙魚的效應時間為 10~18 小時。
對于瓦氏黃顙魚的效應時間,萬松良(2002)認為,早期水溫低,效應時間長,晚期水溫高,效應時間短(見表2-4)。相比而言,瓦氏黃顙魚效應時間比四大家魚要長一些。一般以檢查催產網箱在粘有少量卵粒時,撈起雌魚能順利擠出流暢的卵粒來確定效應時間。不易擠出卵的雌魚可暫放一段時間后再檢查,再至全部順利擠完為眥。
表 2-4 水溫與瓦氏黃顙魚產卵效應時間
水溫
(℃)
20-22
23-25
26-27
28
效應時間( h )
28-22
19-18
16.5-15
13-12
三、產卵受精
(一)產卵受精方法
生產實踐證明,黃顙魚可以用自然產卵→自然受精→人工孵化的方法獲得大批量魚苗,并適合于生產中使用。也可以用人工采卵→采精→人工授精→人工孵化獲得魚苗,但必須剖死雄魚才能獲得精液,操作較復雜,因為黃顙魚每尾雌魚懷卵量不大(2000-6000粒)。
1、人工催產自然受精。在產卵池鋪設魚巢,將注射過催產劑的黃顙魚親本放入產卵池中,在發情前3~4小時,采用沖水刺激發情,到達發情時間后改為微流水,讓其自然產卵排精。待大部分親魚產卵后,移出親本,或將魚巢移到另外的小水泥池中孵化。移出的親本檢查其全產、半產、不產親魚的比例,在原腸中期至胚孔期之間計算其受精率。
2、人工催產人工受精。將注射過催產劑的黃顙魚親本放入池中,到達效應時間后,用剪刀剖開雄魚腹部,取出精巢,放入研缽中碾碎,在研碎精巢的同時將卵擠入瓷盆中,然后精卵混合,加入生理鹽水,濕法授精,最后將卵均勻灑在魚巢上,放在池子中進行孵化。一尾催產發育好的雄魚精巢液可配5~7 尾雌魚的卵。人工授精完成后,計算產(包括半產)或不產親魚的比例,在原腸中期至胚孔期之間計算其受精率。
表 2-5 人工授精與自然產卵優缺點比較(王為民等 2002)
人工授精
自然產卵
優
點
1、條件要求不高,設施簡單。
2、在人工控制條件下,可提早進行人工繁殖,也可進行晚期(秋季)人工繁殖,繁殖時期長。
3、雌魚催產率較高。
1、勞動強度不大,可進行大規模人工催產。
2、產后親魚成活率較高,親本可再利用。
3、受精率相對較高。
4、成本相對低些。
缺點
1、勞動強度大。
2、技術要求高。
3、后期受精率較低。
4、親本死亡高。
1、較難控制人工繁殖條件,不能提早和進行晚期繁殖,繁殖時期短。
2、催產率相對較低,有時出現親魚吃卵現象。
(二)產卵受精方法的具體采用。黃顙魚應根據具體情況(繁殖季節、親本體質、人員多少、技術水平等)選擇黃顙魚的人工繁殖方法。早期水溫低和晚期水溫高,可采取人工控溫的方法進行黃顙魚人工催產人工授精。在黃顙魚的繁殖盛期在 5 月中旬至6月上旬,在這一段時間里,黃顙魚成熟度好,親本來源量大,水溫適宜,此時是進行黃顙魚大規模人工催產自然產卵的好時機,只要親本的體質好,沒有疾病和外傷,黃顙魚的催產率和受精率均可提高。因此,華中農業大學王為民等認為:
1、在黃顙魚的繁殖盛期可進行人工催產自然產卵,而黃顙魚的人工催產人工授精什么時間均可進行,只要有成熟好的黃顙魚親本。
2、繁殖規模較大,必須抓緊時間在黃顙魚的繁殖盛期進行黃顙魚的人工催產自然產卵,人工催產自然產卵的繁殖規模比人工催產人工授精的繁殖量大。
3、繁殖規模小,自繁自養,可進行人工催產人工授精,這樣的繁殖不需要建大量的水泥池。
4、人員少,技術水平不很高的,可采取人工催產自然產卵的方法,但必須在黃顙魚的繁殖盛期進行。
(三)產后親魚的培育產后親魚用鹽水浸泡消毒后,放清水池塘專池培育,來年可再繁殖。要注意的是黃顙魚親魚對水質溶氧要求比常規養殖魚類高,對敵百蟲和孔雀石綠很敏感。因此,培育池親魚放養量不要過大,夏秋高溫季節要經常增氧和換水,嚴防親魚缺氧泛池。嚴禁池中施放敵百蟲和用孔雀石綠超量浸泡親魚。值得記取的教訓是,萬松良等1999年在龍感湖產后親魚因夏季高溫缺氧泛池死魚,2000年產后親魚放在成魚塘中混養,后因施用敵百蟲治病造成親魚中毒死亡,2001年產后親魚因用高濃度的孔雀石綠溶液浸泡又大量死亡。三年的產后親魚死亡事故給人工繁殖和經濟帶來很大損失。而在2001年對產后親魚培育避免了上述情況,管理措施得力,產后親魚培育無死亡,一直生長良好。
四、魚苗孵化
(一)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作為有生命力的受精卵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非常弱,往往受水溫,水質,溶氧,PH 值等因素的制約。因此,為提高受精率的孵化率必須營造好的孵化環境。
1、水質與溶氧。黃顙魚孵化用水必須水質清新,含氧量高。富含營養物及混濁水源,受家藥和工業污染的水體及生活污水均不能作為孵化用水。孵化用水 PH 值為6.5~7.5,溶氧為 6 毫克/升以上。黃顙魚受精卵在孵化過程中需要充足的溶氧,所需要的溶氧量,既與胚胎發育的不同階段有關,又與所孵化受精卵的密度有關。生產中必須要求水體中溶氧量不低于 6 毫克/升。必須要采用流水,因為流水具有較高的溶氧量,而且流水還能不斷帶走胚胎發育的代謝廢物和棕片粘物上的雜質,所以黃顙魚的受精卵的孵化,通常都在流水環境中進行孵化較為適宜。一般要采用流水與采用空氣壓縮機向水中充氣增氧相結合方式進行孵化。
2、水溫。黃顙魚孵化的最適水溫是25~28℃。水溫低易導致水霉病,水溫高于30℃易出現畸形魚苗,孵化率低。黃顙魚受精卵孵化時間:水溫23~25℃時,孵化出仔魚的時間為60~70小時。為了解決好溫度的控制,一般采用室內池進行孵化。下表列出水溫與孵化的關系(表2-6 )。
表 2-6 黃顙魚受精卵孵化水溫與出膜時間關系
孵化水溫(℃)
從受精卵至孵化出仔魚時間(小時)
孵化率(% )
18—21
22—25
25—27
28—30
90—97
60—70
55—60
50—56
79
83
87
76
3、孵化設備:黃顙魚受精卵孵化常用的設備主要是流水水泥池產卵池、網箱、孵化環道、孵化桶(缸)和增氧用空氣壓縮機等。孵化池宜在室內,有遮陽頂棚,使受精卵不被陽光直接照射,以免紫外線強烈照射殺死魚卵或導致胚胎發育產生畸形。也可以在室外,但必經有控溫的遮陽設施等。
(二)孵化方法
1、人工孵化人工孵化的關鍵技術是對受精卵進行脫粘處理。蔡焰值(2002)的方法是,將人工授精獲得的受精卵,經過脫粘處理后在孵化缸、桶、環道中進行流水孵化,孵化效果較好。脫粘操作程序為:首先用黃泥與水攪拌成濃稠的黃泥漿,用40目或 60 目的篩絹過濾,除去砂粒等雜物質,把濾出液釋成米湯狀的泥漿水,存放在盆中備用。人工授精獲卵后,一人用手在泥漿水盆中不停地攪動泥漿,另一人將卵徐徐倒入有泥漿水的盆中,繼續攪動1~2分鐘,粘性便自行消失。再將帶有卵的泥漿水一起倒入 40目的網箱中,洗去泥漿和粘卵上的附泥,便可獲得干凈晶亮一粒一粒的受精卵,然后放入孵化中開始進行流水孵化。其管理方法與四大家魚的方法基本中相同,不同的是孵化器必須進行避光,而且每天要用孔雀石綠 15ppm消毒一次,用量為每立方水體用藥10~15克。
2、自然孵化該方法操作比較簡便,且便于管理,適合于大規模生產魚苗。自然孵化設備比較簡單,如家魚產卵池、流水的水槽、網箱(40 目或 60 目)、流水水泥池。其孵化方法有二種,一種是將親魚第二次注射催產劑后放入已準備好進行魚卵孵化的設備中,待親魚產完卵后,將親魚捕捉出來,將受精卵留在原池中進行流水孵化,孵化出膜的仔魚能自由游動后將魚苗收集放入魚苗池中飼養。另一種是將孵化用的設備準備好,在親魚產卵受精后將粘有受精卵的棕片及其物體從產卵池中取出,每立方水體放入10克濃度的孔雀石綠液體中消毒30~40 秒鐘,再將魚巢放入盛有新鮮水的容器中進行清洗一次后將魚巢懸浮在孵化池的水體中進行流水孵化。魚巢連同受精卵一起在孵化出膜前8~10小時每 24 小時要進行一次消毒,以防止水霉病產生,降低孵化率。江西劉小高(2003)的方法是,將注射催產劑后的親魚放入已清整消毒過的孵化池中,待其產完卵后移出孵化池,孵化池水深 0.5~0.7 米,采用流靜水相結合的孵化方式。在水溫 25~28℃時從產完卵到魚苗破膜大約需要 18~20小時。在孵化過程中可用增氧泵增氧,一個8平方米的孵化池可用直徑為1.5厘米、長度為8厘米的砂濾芯 3個連續不斷地充氣。
孵化池的管理一般要保持 24 小時不斷的流水,保持水質良好,無污染物,溶氧在 6 毫克/升以上,并用空壓機增加氧氣。待魚苗出膜后仔魚能自由游動后,必須及時將魚巢從孵化池中取出,因為魚巢上的有機物質腐爛變質影響水質。孵化期間水溫變化直接影響孵化進程。整個孵化階段如果水溫穩定在 23℃—24℃時,歷經56小時30分鐘至57小時可孵出魚苗。
3、孵化實例。
(1)江蘇吳江市陸風娟等(2002)對黃顙魚進行了人工繁殖。其孵化方法是,將做好的布卵網片平鋪在布卵容器中,并放入 8 厘米左右的清水,用滴管將受精卵均勻滴布在網片上,受精卵遇水呈粘性,可以牢牢地粘在網片上。要求粘在網片上的卵要盡量多,但不能堆疊起來,以防止缺氧死亡。網片布完后,在10毫克/升亞甲基藍溶液中浸泡3~5分鐘,再均勻布入培育池中孵化,要求不斷充氧,孵化溫度為26~28℃,24~36小時后,未受精或已死亡的受精卵在網片上呈不透明的白色,并失去粘性,正常受精卵為透明的黃色,此時可將壞卵洗去(在水中振動網片)后,網片另放一池,開始真正的孵化進程。受精卵一般以換池后 12~24小時左右開始脫膜,并沉到池底。幼苗有集群避光的習性,一般都集中在池角落或者池邊上。
(2)河北廊坊市張修建等(2003)孵化黃顙魚采用三種方法。①流水與靜水結合孵化:開始將卵放入孵化池,流水刺激并同時有較高的溶氧(6毫克/升以上),一般需用要3~5 時,然后采用靜水孵化,當達到出苗時間前約5~7小時再采用流水,一直到孵化完畢,孵化出苗率達 80%。②流水孵化:從放入受精卵開始一直用微流水刺激,但這樣的效果不佳,僅達20%。③靜水孵化:孵化率達 40%,相對于流水來說,孵化率有所提高,但相對于流水與靜水結合來說,效果不如后者好。靜水孵化同樣也是一種可取的孵化方法,但必須保持較高的溶氧,因此認為這種方法有兩個缺點:一是水體活動能力不強,交換力較小;二是水質易變壞,污物不易排出,使卵上易生水霉。在本次試驗中,重點也是放在第一種方法上,因為這種方法采用了后兩種方法的優點,克服了兩者的缺點,使孵化率有所提高,其它兩種方法與這一樣,只是采用流水方式不一樣而已。
4、江西畜牧水產學校歐陽敏等(2002)孵化鄱陽湖黃顙魚的方法是采取流水充氣自然孵化。將粘有受精卵的魚巢從產卵池中取出,放入10毫克/升濃度的孔雀石綠藥液中消毒30~40 秒鐘,再將魚巢懸浮在孵化池的水體中進行流水孵化,孵化池水深52~60厘米。魚巢連同受精卵一起在孵化出膜前8~10小時每4小時潑灑一次孔雀石綠,以防止水霉產生。孵化池的管理要保持24小時不斷流水,并用空壓機增加氧氣,保持水質良好,無污染物,溶氧在6毫克/升以上。待魚苗出膜游動時,必須及時將魚巢從孵化池中取出。
5、吉林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夏克立等(2002)采取孵化桶和環道兩種方式結合孵化黃顙魚。黃顙魚卵為粘性卵,卵徑 2mm 左右,脫粘后在靜水中沉在水底,在孵化桶中呈由下往上浮動,在環道中可以隨水流在中上層流動。放卵密度:孵化桶為每升水容卵500粒,環道每立方水30~40萬粒。受精孵在水溫 25℃± 1℃時約經48~60小時脫膜,在脫膜前后一段時間水流速要適度調小,防止因水流太快,碰撞摩擦而提前破膜。脫膜后又經 48 小時左右,仔魚體表黑色素加深,在孵化器中游動活躍,即可將魚苗撈出放入網箱中暫養一會兒,待卵黃已全部消失,喂食雞蛋黃后計數下池。
6、湖北省水產研究所萬松良(2002)對瓦氏黃顙魚的孵化后指出,盡管魚卵孵化設備有多種,但以1~2平方米的平底水泥池較好,這種水泥池有良好的進排出條件(能創造良好的流水環境)和過濾設備和充氣增氧設備。溶解氧在 6 毫克/升以上。在開始孵化至出膜前8小時,每天用 0.15~1毫克/升的孔雀石綠浸洗魚卵5 分鐘左右,以防魚卵裂變。出膜前夕,魚卵胚胎對孔雀石綠十分敏感,嚴禁再用該藥消毒,以免造成胚大量夭亡或畸變。孵化時間,魚卵要遮陽防曬。密切注意水溫變化,晝夜溫差不可太大。瓦氏黃顙魚卵最適孵化水溫 23℃~28℃,在低于20℃或高于30℃時,不利胚胎發育,嚴重影響孵化率和魚苗體質,此時要采取有效控溫措施,確保魚卵正常孵化。水溫24℃~28℃,一般42小時左右可大量孵化出苗。
第三節 魚苗暫養與培育
苗種培育包括魚苗暫養、魚苗培育和魚種培育三個階段。魚苗暫養是魚苗出膜至能自行游動的短暫養護,魚苗培育是指能自行游動自行攝食的仔魚培育至幼稚魚(夏花)的過程,即培育成至1.5~2.5厘米大小的過程;魚種培育是將1.5~2.5厘米大小的夏花魚種培育至 6~10厘米階段。由于黃顙魚的魚苗、魚種及商品魚階段個體都小于常規養殖的四大家魚,一般在魚苗魚種階段的培育劃分不是很嚴格。
一、黃顙魚苗的生活習性
(一)行動。剛孵出的魚苗(仔魚)全長約 4.8~5.5 毫米,身體無色透明,行動能力很差,腹部膨大的卵黃囊使其不能自由游動,喜歡集聚側臥在水體的底部,也用口下方的“胡須狀”附著器將身體粘附在魚巢或水泥池壁。這屬于仔魚的“靜止附著階段”。當孵化出后 24 ~ 26 小時,胸鰭出現后,此階段(粘附)便結束。這一階段的仔魚當缺乏粘附條件時便會出現大批死苗現象。當孵化后第四天,仔魚全長 8.5 毫米左右,胸鰭、尾鰭部分鰭條出現黑色素分布,臀鰭條原基出現,卵黃囊縮小,此時的仔魚可以頭頂頭地集群游動。魚苗暫養就是剛孵化不久“靜止附著階段”的培育。
(二)攝食的三個階段。黃顙魚苗的攝食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剛孵化出的仔魚,口和肛門不能張開,以卵黃囊中的卵黃為營養源,稱為內源性營養階段;第二階段為混合營養階段,此時的仔魚隨著個體的生長,卵黃逐漸變小,一方面仍在吸收卵黃營養,另一方面開始從作界攝食部分食物;第三階段為外源性營養階段,此時仔魚的內源營養全部吸收完,完全依靠攝食外界食物為營養(水體中的浮游動物和人工投喂的蛋黃等)供身體發育。
(三)攝食的方式與種類。黃顙魚苗的鰓粑間距較大,一般只能過濾水體中的浮游動物和人工投喂的蛋黃粉末等。在 2~5 厘米前攝食的浮游動物主要是輪蟲、橈足類和枝角類等。生長至 5 厘米后,還能攝取水中的搖蚊幼蟲、水蚯蚓及人工配制的微型軟狀顆粒飼料,長至 8 厘米左右,食性開始轉為與成魚相同。
(四)生長。魚苗期間的黃顙魚生長旺盛,生長速度也較快。試驗表明,在良好的培育條件下,從 0.65 厘米長至 3 厘米大小約需15~17天,從3 厘米長至 5 厘米約需10~12 天。
二、魚苗的暫養
黃顙魚苗的暫養培育階段是指剛孵化出的不能自由游動的仔魚,用精心護理方法培育能自行游動、自行攝食個體的短暫過程。暫養培育也稱仔魚期暫養。
(一)設施條件。魚苗的過渡培育的特點就是時間較短、暫養面積較小,可以在孵化設施中進行,也可以在 30~40 目網片制成的小網箱進行以及水泥孵化泥等中進行。不管哪種設施,都必須有微流水條件,不至于讓仔魚靜止不動,造成死亡。
(二)培育方法
1、網箱暫養。暫養網箱用40~50目的網布加工成長方形,其方法首先將池塘消毒殺除野雜魚,注水深0.6~0.8米,將池塘水質培肥至有大量的浮游動物出現,水體透明度在 40 厘米以上時,將網箱用木(竹)樁固定好,網箱上下全部系牢固,以風浪時網箱不搖動為宜。網箱上口高出水面10~12厘米,如能進行微流水的可每平方米做 0.8~1.0 萬尾仔魚,無流水時網箱每平方米放0.3~0.5萬尾,待魚苗能自由游動時開始投喂 2 天蛋黃漿,到魚苗活動能力較強,能正常攝食水體中的浮游動物時,將網箱上口沉于水體表面以下約 10~15 厘米,讓魚苗自動離開網箱到池中。網箱下沉約1~2天后,將網箱中未活動離開的魚苗清理出網箱放入池塘。必須注意保持池塘中的水質良好,水體不宜渾濁,以免泥漿粘于魚苗體上影響正常活動而導致死亡,保持池塘水質溶氧含量在 5 毫克/升以上。
2、流水水泥池暫養。將流水水泥池中的一切雜物和污物清理干凈,注水深度在 0.6~0.8米,將帶卵黃囊的仔魚放入水泥池中,每立方水體放養 1.5~2萬尾,開始2~3天只需要不斷流水保持充足的氧氣即可。這時的魚苗全部集群于池底四周。待魚苗體內營養吸收差不多,即開始攝食外營養時魚苗自由集群游動,開始投喂雞蛋黃一天,第二天開始以蛋黃與浮游動物相結合的投喂,浮游動物如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等活體投喂較好,投喂的方法是少量多次,在培育的過程中,必須保持水體有充足的氧氣,除流水外采用空壓機增加池中的氧氣,并每 2 天一次清除水泥池中的雜物及糞便。
3、管理。黃顙魚仔魚身體嬌嫩,適應環境的能力差,活動能力弱,開口困難。因此,暫養階段的管理需要仔細小心。
(1)巡池暫養階段巡池的密度要加大,特別是在清晨4時到天亮這一階段時間要反復巡池,因為這一時段水體溶氧量最低,魚體活動能力最差。巡池應注意進水和排水情況、餌料密度、供電情況、魚體活動情況、水溫變化幅度以及魚體病害情況。
(2)水質要求水質清新,無污染和過多的有機物, PH 值為7~8,溶氧量在 6 毫克/升左右,最低不低于 5 毫克/升。進水要經過過濾,以免污染物和敵害生物進入。為保證溶氧量,應在暫養池設置充氧泵。
(3)遮光黃顙魚苗種具有畏光性,喜歡生活在弱光環境中。因此,暫養池應遮光,給黃顙魚仔魚一個適宜的棲息空間。
(4)排污和換水殘餌和糞便較多時,應當用虹吸的方法排污。排污時注意虹吸的速度不要過快,不要將仔魚吸出來。如有黃顙魚被吸出,可將其放回暫養池中。
三、魚苗培育
將體長1.5~1.2厘米的黃顙魚花水苗培養至5~6厘米大小的魚苗 (火片魚種) ,是本階段的內容,大約需要半個月左右的時間。本階段的培育方法有池塘培育、流水池培育和網箱培育等。相對魚種培育來說,魚苗階段的培育對技術含量要求要高一些。因此,魚苗培育必須要引起高度重視。
(一)培育池或網箱的條件要求
1、流水培育池結構。流水池培育魚苗的密度較大,因而對培育池的要求也高一些。流水培育池應是小水泥池,面積為10~30平方米左右,最大不超過 50 平方米,深度為 1 米。形狀以長方形、圓形為佳。池底平坦,有3°~5°坡度,便于水自流,進排水方便,設進水紗窗和防逃紗窗。
2、池塘培育的條件要求。魚苗池應有利于魚苗活動、生長、飼養管理和拉網操作。通常應具備下列條件:水源充足,水質清新,注排水方便。池形整齊,面積0.5~1.0厘米,水深保持50~100厘米,前期淺,后期深。池底平坦,淤泥適量(10厘米左右),池底、池邊無雜草。在出口處設一個長方形的集魚函(水泥池或土池均可),以利于魚苗集中捕撈。池堤牢固,不漏水。周圍環境良好,魚苗池向陽,光照充足。池塘水質渾濁度不能大,PH7~8,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透明度為30~40厘米。
3、培育魚苗的網箱結構要求。網箱培育魚苗根據不同,魚苗體長大小規格,要求網箱的網目不同,孵化出膜的仔魚網箱的網目為40~50目,0.9~1.0厘米的魚苗網箱網目為20~30目,3~5厘米的魚苗網箱網目為10~20目。網箱形狀長方形、正方形均可。網箱的規格根據不同時期魚苗大小而確定網箱的規格,1厘米左右的幼苗網箱為3~5平方米,2厘米以上的5~10平方米,5厘米左右以10平方米為宜。網箱設置時,網箱的上下四個角都要牢牢固定在網箱的支撐架上。
(二)放養魚苗前的準備工作。主要是對培育魚苗的池塘進行清理和消毒以及肥水培育等。
1、清塘消毒。對魚苗進行修整和清塘是改良池塘環境條件、提高魚苗成活率的重要措施。池塘在養過魚后,大量未分解的有機肥殘渣和魚的剩餌、糞便等沉積于池底,底部淤泥增多,各種有害微生物大量潛伏,池塘因風浪沖打、雨水沖刷和各種其他動物的鉆掘而出現漏洞和塌坡。這樣就需要對池塘進行修整和清理以及藥物消毒。
修整魚池的方法是在冬季或早春將池水排干,讓池底冰凍日曬,使土壤疏松,減少病害。然而,挖出過多的淤泥,修補堤埂,填好漏洞,整平池底。清塘應在修整池塘結束后,魚苗放養前 10~15天進行,即用各種藥物殺死野雜魚、致病菌、寄生蟲和其他敵害生物。清塘的藥物種類很多,養殖者應根據各地特點選擇應用。
2、培肥水質。一般在清池后至魚苗下塘前一周左右,注水 40~60厘米。然后在池塘一角堆放有機肥料,培育魚苗的適口天然餌料,使魚苗入池后即可吃到充足的天然餌料。這種方式尤其適宜于黃顙魚在 5 厘米以前的培育。施基肥的數量和種類,應因地制宜。依肥料來源,主要分為兩種:一是有機糞肥,如畜、禽、人的糞尿,一般在魚苗下塘6~7 天施入,每畝約施 300~500千克。但視原塘肥度而增減,如新塘、沙底漏水塘應多施,底泥厚的老塘應少施。二是大草綠肥,一般在魚苗下塘前7~9天堆漚,每畝300~400千克。為了加速肥水,可兼施化學肥料,一般每畝施氨水5~10千克,或硫酸銨、硝酸銨、尿素、氯化銨等4千克,過磷酸鈣3~4千克。
3、魚苗放養。
(1)魚苗質量的識別。魚苗的質量好壞主要表現在體質是否強壯方面。體質好的魚苗表現為體色鮮艷、體形肥壯均勻,個體大小整齊,施在白瓷盆(盤)中時可見游泳活潑(見表 2-7)。
表 2-7 黃顙魚魚苗體質鑒別法
鑒別方法
優 質
劣 質
看體色
看游泳
抽樣檢查
體表光滑,無附著物或病變特征,體側有 3 塊斑紋明顯可見。
將盛魚苗的盆(桶)水攪動,魚苗在漩渦邊緣逆水游動,在培育池中集群游動。
在白瓷盤中吹動水面,魚苗能頂風逆水游動,在干瓷盤中會劇烈掙扎。
體色暗淡,體表無光澤.
將盛魚苗的水攪動,魚苗會卷入渦,在培育池中不集群。
魚苗順水運動,無力掙扎,頭尾僅能擺動。
(2)流水池放養密度。剛出膜的仔魚每立方米可放養5000~8000 尾,待長至1厘米左右時開始分池培育,從1厘米~ 3厘米每立方米放養密度為3000~4000尾,在3厘米后再分池,每立方米2000~3000尾。
(3)池塘培育放養密度。由于池塘培育的條件一般比流水池差一些,故放養密度也少得多,每平方米放養20~30尾左右。若密度太大,則池塘條件和水體天然餌料跟不上魚苗的需要,故生長速度緩慢。注意魚苗培育中不要搭養其它魚苗。
(4)網箱培育放養密度。網箱培育黃顙魚苗的放養密度比池塘培育大得多。但必須根據網箱大小、水質狀況、餌料條件而決定。即放養密度隨水體水質的好壞等因素而有所差異,在水質好、透明度高水體中的網箱放養密度要大于透明度低的水體中網箱的放養密度。一般每立方米水體放網孵化出膜仔魚3000~4000尾,1厘米左右的2000~3000尾,2厘米左右的 1500~2000尾為宜。
4、餌料與投喂。黃顙魚魚苗體長0.9~1厘米下塘后,前幾天不投餌和少量投喂混合團狀飼料。因為黃顙魚在5厘米以前的階段內,主要攝食浮游動物、搖蚊幼蟲和無節幼體、昆蟲等,同時也攝食人工混合餌料,一般采用粉狀配合餌料,用水攪拌成團球狀直接投喂到魚池中及鋪平在池塘底部的餌料臺上即可。配合餌料的參考配方為:鮮魚漿35%、豆餅粉5%、三等粉23%、玉米粉15%、粘合劑3%。水溫在20~32℃,每天上、下午各投喂 1 次,投喂量約占魚體重的3~5%。依據黃顙魚的集群攝食習性,投喂餌料宜采取較集中投喂的方法,投喂面積約占池塘面積的6~ 0%即可。
投喂中必須堅持“四定”投喂原則,即定時、定位、定量、定質。按照魚苗的攝食規律設定投喂時間和投喂次數,根據黃顙魚有集群攝食的特點進行定點投喂,并保證餌料的質和量。黃顙魚魚苗的投喂量為體重的5%~7%,每天投喂次數為3~4 次,早晚投喂量要多些,每次具體的投喂量可根據黃顙魚的吃食情況和水溫來確定,以魚苗能夠在 1 小時內吃完為準。投喂的人工飼料或鮮飼料的品質要有保證。
5、放養注意事項。放養魚苗中必須注意以下方面。
(1)黃顙魚魚苗達到平游和主動攝食才能夠下塘。下塘過早,魚苗活動能力弱,攝食能力差,很難適應池塘新的環境,容易死亡。
(2)下塘的魚苗規格要整齊,否則會造成苗種生長速度不一致,大小差別較大。
(3)魚苗在運輸前要進行拉網鍛煉,淘汰體質弱的魚苗,增加運輸成活率和提高魚苗的質量。
(4)如果黃顙魚魚苗從暫養池直接進入培育池,應當先喂飽,再下培育池,這樣可以提高黃顙魚苗種的體質,增加苗種的成活率。
(5)魚苗下塘時間應當選在池塘浮游生物數量較多的時候,要做到這一點是比較困難的,因為池塘中浮游生物的生長繁殖速度和仔魚的生長速度難以一致,兩者受水溫等外界因子的影響很大。
(6)魚苗下塘前要試水,兩者的溫差不要超過2℃,溫差過大時,要將魚苗袋在魚塘中先放半小時以調整溫差。
(7)下塘時操作要小心,放苗時魚苗沿池邊緩慢倒出(或放入),移動時雙腳貼底,以免踩死魚苗。
6、魚苗培育實例。由于魚苗培育階段的技術性較強,為了讓初學者更好地掌技培育魚苗技術,現將有關實例介紹如下。
(1)黃顙魚。江蘇鹽城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凌立彬等于 2002 年共繁殖黃顙魚苗 601.3萬尾。他們培育魚苗的方法是采用流水水泥池集約化培育,面積為12和36平方米,共23只,348平方米,池深 1米,水深0.6~0.8米,水源來自通榆河,水質清新,經過砂濾后使用。用濾光黑布蓋住培育池,防止光照太強影響魚苗正常生長。放養密度為剛孵化出膜的仔魚每立方米水體放養0.5 萬尾。體長1厘米以后分池培育,每立方米水體放養 0.4 萬尾。剛出膜的黃顙魚仔魚有靠邊活動的特性,前期主要依靠自身的卵黃提供營養,3 天后開始平游,此時投喂一些經過 40 目網布過濾的輪蟲等天然餌料,隨著魚苗的生長,投喂量也隨之增加,10~15天后投喂一些人工配合微型顆粒餌料。根據黃顙魚的群食特點,投喂時先用少量飼料投入池中,待魚苗相對集中時增加投喂量,通過邊吃食邊投喂的辦法,提高飼料的利用率。整個培育過程中,始終保持培育池水質清澈,定期吸除池底污物,保持24小時微流水,并用充報泵充氣增氧,維持溶解氧在 6 克/升左右,PH 值 7~8。定期檢查魚苗生長情況,發現病蟲害及時治療。經過 20 天左右的培育,長度達 2.5 厘米左右時,便可起捕下塘飼養。
(2)瓦氏黃顙魚。湖北水產研究所萬松良等成功培育瓦氏黃顙魚苗的體會是:剛孵出的瓦氏黃顙魚仔魚細小,全長約0.3~0.4毫米,體色透明,腹部卵黃囊較大,不會自主游動,大部分沉于水底,少部分粘附在網片上。此時魚苗嫩弱,需在孵化水體中暫養一晝夜后,再轉入育苗池和育苗網箱中培育。
育苗池為水泥結構,面積1~4平方米,深1米,配備進排水管道和40目的聚乙烯網布制成的過濾紗窗,進水0.60米深。水質要求同孵化水,育苗網箱 40 目的聚乙烯網布制成,一般寬、深 0.8~1米,長2~4米,箱底和箱口四邊都需穿繩,要使箱底繃平。網箱架在水質潔凈的微流水或靜水環境中,水體溶氧要高。
初孵魚苗用虹吸法從孵化水體底部吸出集中,量筒過數,然后分放在育苗池或育苗箱中,一般每平方米可放苗1~2萬尾。開始 2~3天,魚苗靠吸收卵黃作自身營養,不用喂食。3~4日齡后,魚苗卵黃即將吸收完畢,胃腸與肛門相通,魚苗開口攝食,此時應立即投喂餌料。開口餌料為蛋黃漿,一日(第一天)投喂 6 次,投喂一天。接著便應撈取浮游動物投喂。開始因魚苗個體和口裂都較小,應投喂輪蟲、小枝角類和橈足類的無節幼體等小型浮游動物。三、四天后,隨著魚苗長大,可投喂中型和大型的橈足類和枝角類。再過一周后,魚苗長到1.5厘米以上,此時可投喂水蚯蚓或者磨碎的魚漿,魚苗都能順利轉食,生長良好。注意從污水中撈取的紅蟲應用清水洗濾兩遍,撈去浮渣后再活體投喂。水蚯蚓應用清水漂洗干凈,喂前用適量食鹽或高錳酸甲溶液浸泡片刻再投喂,盡量避免臟物和病原體隨活餌帶入育苗水體。每日喂食3~4次,始終保持育苗池和箱中有豐富適量的活餌生物。育苗池要保持微流水,并配有氣泵增氧。有條件的育苗箱中也要沖水和加氣泵充氧。始終保持育苗水體清潔,溶氧豐富。采用以上育苗方法,魚苗生長快,病害少。一般經過14~18天,魚苗可長到3厘米左右,此時應轉入魚種培育。
第四節 魚種培育
黃顙魚的魚種培育是指將黃顙魚從1.5~2.5厘米培育至6~10厘米這一階段。魚種階段的黃顙魚相對魚苗階段來說,具有集群性強、適應能力強、食性與成魚相似等特點。在實際生產中,黃顙魚的養殖往往不經過魚種培育這一階段,而是從魚苗階段直接進入到成魚養殖了階段。如果不經過魚種培育階段,可以減少黃顙魚養殖的環節,但是到成魚收獲季節時,有些個體達不到商品魚的規格,會影響到養殖的經濟效益。經過魚種培育階段后,黃顙魚養成時,商品魚個體大,規格整齊,經濟效益較好。
一、培育魚種方法
黃顙魚魚種培育方法有池塘培育、流水培育和網箱培育等幾種。較常采用的方法是池塘培育,對于流水培育和網箱培育黃顙魚應視條件而定。
(一)流水培育魚種
1、流水培育魚種池的要求。在建流水池時首先要考慮水源、水質、水位落差、交通、電源、成本等因素,使集約化養殖的黃顙魚魚種能在適宜的生態條件下生長。在設計建造流水池時,總的原則是,流水池應保持一定的水體交換量,以達到池內有充足的溶氧;要保證魚池各部位水體交換充分,沒有死角和分層現象;為了減少魚類能量的消耗,在保證溶氧的前提下,要盡量減少水流的沖擊;流水池的進水、排水系統和排污設施布局要合理。流水池可以建造成長方形切角、橢圓形或圓形,面積以30~50平方米為宜,池深0.8~1米,0.5~0.7米,池底距排水口坡度為3°~5°。進水方式是全環抱小管進水,在池底處設35~40個直徑為3~4 厘米的進水水泥管孔,均勻地排在池壁上,設有一個總進水渠流入每個魚池。流水池不要過大或過小,池子過大,雖然相對造價成本較低,利用率高,但水體交換慢,排污時間長,池水(尤其是底層)溶氧低,有死角和分層現象,影響魚類生長;池子過小,面積利用率低,造價高,水體利用率差。流水池,無論哪種設計建造方式,都要以磚石漿砌,水泥灰漿抹面,池底、池壁要平整光滑,以免掛污,影響水質。排污方式在池底中心位置設排污暗渠和暗管,規格要根據池子的大小來確定,排污孔的直徑、數量根據池水容積和排水速度而定,排污孔上蓋攔魚網,大池可設排污孔2~3個,小池可設1~2個,池外用閥門控制。
2、放養前的準備
流水池使用前要修補好缺損,檢查能否保水,進排水是否順暢。用強氯精或漂白粉溶液潑灑消毒,沖洗完后再浸泡 7 天。流水池消毒并浸泡好后,就可以進水。進水時要有濾水設施,以防野雜魚、敵害生物進入池內。進水深度為40~50厘米。魚種放養前要進行試水。
3、魚種放養
魚種流水池放養要求水質清新,溶氧在 5 毫克/升以上,各項指標符合“漁業水域水質標準”。魚種規格整齊,體質健壯,沒有病害。
放養密度為每立方米水體200~300尾。流水池水流充足,溶氧豐富,魚種的放養密度可以相對大一些。
4、飼料
流水池培育魚種,其餌料來源全部靠人工投喂。
5、流水養殖黃顙魚魚種,最大特點是養殖密度大,所產生的排泄物和沒有吃完的殘餌量大,需要的溶氧含量高,因此,要經常清除糞便和殘餌,要保持一定的水流交換量。
(二)池塘培育魚種
根據此時黃顙魚苗規格增大,攝食習性基本上與成魚相似,集群體較強,攝食量增大,對生態環境適應性較為增強等特點,在培育過程中水溫均較高的情況下,必須根據黃顙魚的特點,抓住幾個主要技術環節,才可獲得成活率高,體質健壯的優質魚種。其培育可在池塘、網箱中進行,但要注意池塘培育魚種的面積不宜過大,否則不利于投喂及日常管理。
1、池塘條件及清理
培育池面積一般1~2畝較為適宜,因為面積過大,易造成魚種攝食不均,并給捕撈操作帶來困難,池塘水深在1.5米左右,池底平整,排水口處約20%面積降低20厘米左右較為理想,淤泥少,保水性能較好,便于進、排水,周圍環境安靜,且稍微有些遮光物。在投放苗種前首先要進行池塘除野消毒,培育出浮游動物后進行放養魚苗。
2、苗種放養
放養 2 厘米左右的小規格夏花苗種,要求規格整齊,體質健壯,無傷無病,游動敏捷,行動有力,并將魚體進行嚴格藥浴消毒。根據生產情況和池塘條件而確定苗種的放養密度,一般將魚種飼養到越冬前后放養到成魚池進行成魚飼養的飼養密度較大,每畝放養量為8000~10000尾,如短期飼養到7月至8月份分池飼養商品魚的每畝放養量為4000~6000尾。待魚種長到 8 厘米時,即可進行分池,再放入成魚池塘中飼養成魚。
3、飼料及投喂
在投放 2 厘米的苗種時池塘中浮游動物量可以基本上滿足幾天的需求量,在魚種2~3厘米之間最好飼料是輪蟲、橈足類、枝角類、搖蚊幼蟲、水蚯蚓等活性飼料,隨著個體的增大,池塘中天然飼料減少,必須要投喂人工混合飼料才能滿足苗種的攝食需求。首先在池塘搭一個餌料臺,其材料要用竹席、草席、彩條布等物,每畝池塘餌料臺的面積約6~8平方米即可,最好將餌料臺能升能降。將餌料臺用竹樁固定的離池底約 10~20厘米處,然后將餌料投喂在餌料臺上。餌料配制方法有如下三種:
(1)生產中較多的方法是將小雜魚絞碎后摻拌部分魚粉、蠶蛹粉、豆粉、麥麩、三等面粉等揉成團狀飼料投喂,也可以將魚絞碎成漿后用三等面粉粘合一下直接投喂。
(2)將粉狀原料混合均勻后加一定量的水揉成團狀投喂。
(3)人工配合成加工顆粒飼料,再經破碎成微型顆粒飼料投喂。
后二種配合餌料的配制方法為:魚粉23%、蠶蛹粉8%、肉骨粉8%、血粉8%、酵母粉6%、黃豆粉17%、標準面粉23%、植物油 3% 、維生素合劑1%、無機鹽合劑1.5%、粘合劑1.5%。另外較多的養殖者采用小雜魚絞成肉泥后直接投喂在池塘中。投喂量及次數,一般投喂量開始轉化食性時為10%,在以后逐漸下降到占體重的5~6% ,每天投喂2~4 次,在 3 厘米長以前每天投喂3~4次,在身體全長 5 厘米前每天投喂2~3次,其后為每天投喂 2 次即可。黃顙魚魚種配合飼料的營養標準是:粗蛋白質 40%~43% 、脂肪8%~10%、碳水化合物18%~23%、纖維素3%~5%。
4、飼養日常管理
在整個魚種培育過程中,池塘日常管理是一項細致的、多方面的、經常性的工作,是提高魚種成活率,使其達到大規格的關鍵。
(1)每天投喂飼料要特別注意“四定”,即定時、定位、定量、定質。
(2)每3~5天清整食場1次,每半個月用漂白粉(0.3~0.5千克)消毒 1 次。如投喂的是顆粒飼料,次數可適當減少。經常清除池邊雜草和池中腐敗污物,保持池塘環境衛生,防止有害昆蟲、病菌的繁生。
(3)每天清晨巡塘 1次,觀察水色和魚的活動,特別是浮頭情況,如浮頭較嚴重,應及時加注新水。觀察水質變化情況,掌握施肥、投飼的數量。下午應結合投飼或檢查吃食情況巡視池塘,以便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4)苗種培育期間,也是蝌蚪和各種有害水生昆蟲繁衍的旺期,應隨時撈出池塘中的蝌蚪,以免蝌蚪搶食魚種的飼料。發現水蛇、水蜈蚣、水蠆、龜鱉等敵害時,應及時處理。水鳥較多的地區要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驅趕和殺滅。
(5)適時注水,改善水質。池塘中每天投飼量大,排泄物多,池塘水極易過肥。因此,經常加水,可改善水質,預防缺氧泛池,促進魚類生長。在飼養期間,一般10~15天加水 1 次。
(6)魚種培育階段,是魚病最易流行時期,在此段時期中要注意觀察,并采用各種預防措施。黃顙魚此時期最常見的病為出血性水腫病,除池塘用消毒劑消滅細菌,并在黃顙魚的餌料中加添四環素每公斤飼料中加 20 克投喂,每天一次,連續 3~5 天。防治病害詳見第七講。
(三)網箱培育魚種
網箱培育黃顙魚魚種,通常在江河、水庫、湖泊等水體中進行。大水體中的水質清新、透明度較大、溶氧量充足,魚種的生長速度較快。常用的網箱規格長 5 米,寬 2 米,高 1 米,一般用 40 目左右的網布加工而成,待魚種長到 3 厘米以上時要更換網目為15~22目的網箱。一般在網箱底部要設置一個餌料臺,面積 2~3 平方米,并在網箱架上加一個遮蓋物遮光。投喂的餌料同池塘飼養的飼料標準相同。
二、魚種培育實例
(一)黃顙魚。山東棗莊市水產站周三武等于 2001 年培育黃顙魚種獲得較好的效果。他們于 6月20日從江蘇淡水研究所購買魚苗,長途運輸至目的地,經過 4 個多月的培育,共產黃顙魚種309千克,平均畝產206千克,魚種規格平均全長15.3 厘米,體長12.3厘米,體高 3.8 厘米,體重56克,最大體重 64克。大規格黃顙魚種以 30 元/千克被人訂購,平均畝產值 6180 元,畝成本 3350 元,畝利潤2830元。投入產出比為 1:1.84?傻滞牾庺~種培育池的3倍。他們的作法是:
1、魚苗的運輸與放養
(1)放養前的準備。魚苗放養前 10 天,把試驗池的老水抽入另一池子,用生石灰徹底清塘兩天后把老水經 40 目篩絹過濾再抽回試驗池,水深僅 40 厘米。魚苗下池前 30 天,每畝施入雞糞 80 千克。
(2)魚苗運輸。6月20日上午8:00開始裝苗,當時水溫 25℃,預報最高氣溫32℃。為了保證運苗安全,采用了封閉降溫運輸。即尼龍袋裝魚充氧后,放入泡沫箱,每個箱內再放兩個 50 毫米礦泉水塑料冰瓶,然后回蓋用膠帶封嚴封牢。經過 1 天的運輸,到晚上8: 00運抵試驗池,袋內水濕未見升高。2萬尾魚苗成活19200尾,運輸成活率為96%。
(3)放養。魚苗運抵后,將尼龍袋先在 28℃的池水中浸泡 15 分鐘,然后用3% 的食鹽水消毒8分鐘,之后慢慢放入池中。
2、人工飼料安排與投喂
(1)飼料安排。前期餌料有雞蛋黃、豆漿、魚肉糜、干魚蟲等。中期餌料是高蛋白配合顆粒餌料(見表2-8),粗蛋白含量 39.5% 。
表2-8 中期配合顆粒餌料配方(粗蛋白39.5%)組成
成 魚 糠 復合 豆 菜籽 麩 玉 次 礦物 多種
份 粉 蝦 氨基酸 餅 餅 皮 米 粉 鹽 維生素
含量(%) 30 5 5 20 15 10 5 8 2 0.2
后期餌料是低蛋白配合顆粒餌料 (見表2-9),粗蛋白含量 33.5% 。
表 2-9 后期配合顆粒餌料配方(粗蛋白 33.5%)組成
成 魚 糠 復合 豆 菜籽 麩 玉 次 礦物 多種
份 粉 蝦 氨基酸 餅 餅 皮 米 粉 鹽 維生素
含量(%) 15 5 5 25 15 15 8 10 2 0.2
(2)餌料變換。魚苗下池第2天,池水透明度為30厘米,輪蟲具有一定密度,之后再未施肥。餌料品種的變換分為三期:前期。從6月21日至8月12日,前 1 周以蛋黃為主,輔潑熟豆漿;第2、3周以熟豆漿為主,輔以魚肉糜;之后以干魚蟲為主,輔以魚肉糜;中期。從 8 月 13 日至 9 月 6 日,使用表 1 粗蛋白為 39.5% 的配合顆粒餌料。后期。9月 6 日之后,使用表 2 粗蛋白為 33.5% 的配合顆粒餌料。
(3)投喂技術。前期,采用全池潑灑。中期和后期在活餌臺定點投喂,形成條件反射。一般情況下日給餌3次,上午8:00,下午5:00,晚上9:00,給餌量依據魚的吃食情況靈活掌握。一般晚上一次明顯較多。
3、水質管理。由于池水既老又淺,無水補充,池子40~60厘米的水深有一個月,直到 7 月下旬依靠降雨和地下水位回升,池水才達到90厘米。8月是句一場大雨,又使池水達到 120 厘米,之后很快又下降至 100 厘米上下。在這種情況下,采取了以下措施:
(1)潑灑生石灰,每畝用量13~15千克,共計8次。其中有 3 次調節 PH 值(6.5 以下)。
(2)潑灑“殺菌王”藥片,共計用 5 個療程。其中兩個療程是為了防治爛鰓病,3個療程是為了改善水質。
(3)噴水增氧。池中淺泥厚,為了使池水不致混濁,經常用水泵抽水再噴灑回池中,既改善水質又能增氧。
(4)捕殺蝌蚪。由于春早時間長,周圍的青蛙成群聚集魚場,數量大大多于往年,幾乎天天得捕殺蝌蚪。
(5)投喂浮萍。每周撒喂一次,20~30千克,既是魚種的喜食餌料,又可遮蔭降溫,還能起凈化水質作用。
(二)瓦氏黃顙魚種的集約化培育。湖北萬松良等通過三年的實踐認為,集約化培育魚種的特點是完全依靠人工投飼,放養密度大,育種率高,飼養管理較為方便。但因密度大,管理要特別精細,若有疏忽,易由病害或水質惡化造成批量死亡,或發生逃魚事故。
魚種集約化培育的設施要求與上述魚苗培育基本相同,但培育面積宜大一些。如流水泥池5~20平方米一口,網箱5~10平方米一口,網目稀至10~20目。也可仍用育苗水泥池和網箱培育魚種。放養密度依據設施條件和放苗規格而定。一般流水水泥池每立方水體放養1~1.5厘米魚苗3000~4000尾,至3厘米時分稀至1500~2500尾,直至養成5厘米左右的魚種。網箱中的密度稍小一些,1~1.5厘米的魚苗每立方水體放養2000~3000尾,至2~2.5厘米時放養密度為1500~2000 尾,至3.5厘米時放養密度為1000尾,直至養成5厘米左右的魚種。魚種投喂的飼料有3種:一是紅蟲和水蚯蚓;二是絞碎的魚漿;三是人工配合飼料。紅蟲和水蚯蚓適合魚種階段早期投喂,中期應投喂魚漿,后期逐漸馴食人工配合飼料。配合飼料的推薦方如下:魚粉36%,蠶蛹10%,肉骨粉9%,血粉8%,面粉30%,豆油2.5%,粘合劑1.5%,復合維生素1%,無機鹽合劑1%。配合飼料有條件可制成微顆粒飼料,或者直接用水拌成團餅狀投喂。也可將魚漿與魚粉、豆餅粉和面粉等粉狀料拌合成團投喂。根據魚種攝食情況,一天投喂3~4次,邊吃邊喂。讓所有的魚吃飽。瓦氏黃顙魚苗種有集群攝食的習慣,很容易馴食。日常主要做好水質調控和溶氧管理工作。水泥池應保持晝夜微流水不斷,并有氣泵定時增氧,始終保持池水溶氧在 5mg/1 以上。每1~2天虹吸排污一次。網箱內也要定時清箱,清除糞便。根據魚種生長情況,適時分池分箱,調整合適的魚種密度。注意防病治病,發現癥狀,及時診治。另外,在晴天日光較強的情況下,育種池和網箱上要有適當遮蓋,以滿足瓦氏黃顙魚避光棲息的習性。在良好的集約化養殖條件下,約需 25 天培育,瓦氏黃顙魚苗可長成 5 厘米以上的魚種。
【難點重點提示】
1、本講的難點在于黃顙魚的人工繁殖和魚苗培育中的關鍵環節上,繁苗過程中親魚培育、激素運用、水溫控制是整個黃顙魚人工繁殖的核心,讀者務必倍加重視。同時注意黃顙魚和瓦氏黃顙魚苗種培育中的異同。
2、苗種培育是本講的重點。讀者通過學習應掌握黃顙魚魚苗培育中,根據其習性,必須設置一個過渡培育(亦稱暫養)階段,以保證魚苗的成活率。同時還要掌握魚種培育中的流水也、常規池、小網箱培育等不同方式的異同,以在生產中創造條件、營造環境、合理安排生產。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技術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