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下,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劉鏡恪主持、農業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雷霽霖院士等合作完成的“海水仔稚魚營養研究”,日前在青島通過了專家鑒定。該研究成果居國際先進水平,其中7項開創性研究填補了國內外空白,為加快我國高效海水仔稚魚微粒飼料和優質乳化油的研制開發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為我國海水仔稚魚營養學研究奠定了科學基礎。
我國是海水養殖大國,繼藻、蝦、貝三次海水養殖浪潮之后,海水魚類養殖浪潮正在興起。目前,我國養殖的名貴海水魚類,如牙鲆、大菱鲆、真鯛、黑鯛和石斑魚等,因在海水仔稚魚培育階段容易發生大量死亡,生產性育苗的成活率一般低于20%。提高海水魚類育苗的成活率、確保優質種苗的供給,是我國發展海水魚類養殖亟待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之一。而海水仔稚魚從吸收卵黃內源營養轉變為攝取人工培養的浮游動物或人工微粒飼料等外源營養后,某些營養物質的缺乏或不足,是導致仔稚魚大量死亡、嚴重制約我國海水魚類養殖業持續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海水仔稚魚營養研究是魚類營養研究領域中居國際前沿的研究。近年來,國外海水仔稚魚營養研究,特別是在n-3系列高度不飽和脂肪酸(n-3 HUFA)和卵磷脂即磷脂酰膽堿(PC)方面,已取得顯著進展。相比之下,我國海水仔稚魚營養研究僅有十余年的歷史,且我國海水魚類營養研究主要集中于幼魚和成魚階段,仔稚魚階段的研究并未引起足夠重視,有關海水仔稚魚營養研究的論文報道更是甚少。要解決海水魚類養殖的瓶頸,就必須解決海水仔稚魚階段容易發生大量死亡、生產性育苗成活率低的問題。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人工調節活餌料營養要素對黑鯛仔稚魚生長、存活的影響”等四個面上項目的支持下,自1995年至2006年,劉鏡恪項目組采用乳化油強化活餌料法和微粒飼料法進行了海水仔稚魚營養的系統研究,歷經十余年的努力,從n-3 HUFA對海水仔稚魚生長、存活及體內相關成分的影響;n-6 HUFA對海水仔稚魚生長、存活及體內相關成分的影響;海水仔稚魚對維生素C和膽堿的營養需求研究等5個方面完成了12項研究,并對養殖試驗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對活餌料、微粒飼料和海水仔稚魚的相關成分進行了精密的化學分析,對仔稚魚進行應激能力試驗,保證了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的科學性、先進性和可行性,并在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學術意義和應用前景的研究成果。
經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的查新結果證實,該項目組出版專著一部,發表中英文海水仔稚魚營養研究論文、報告29篇,占國內發表總數的85%以上;在完成的12項研究中,微粒飼料中DHA、EPA 的比例對海水仔稚魚生長、存活及體內相關成分的影響;微粒飼料中EPA、AA 的比例對海水仔稚魚生長、存活及體內相關成分的影響等7項成果開創性地填補了國內外研究空白,豐富發展了海水仔稚魚營養研究。研究結果為加快我國高效海水魚類微粒飼料和優質乳化油的研制開發、提高海水魚類生產性育苗的成活率和種苗質量奠定了科學基礎。
據介紹,該項目取得的創新成果有:一是探明真鯛仔稚魚生長、存活效果最佳的微粒飼料中的 DHA 與 EPA 比例為2.3∶1.0;二是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微粒飼料中廿碳四烯酸(AA)對牙鲆仔稚魚成活率的影響要比對生長的影響更顯著;三是牙鲆微粒飼料中AA/EPA為0.5;四是真鯛仔稚魚對微粒飼料中卵磷脂適宜需要量為5.0%;五是真鯛和黑鯛仔稚魚對天然魚油的消化吸收優于對乙酯化魚油的消化吸收;六是在國際上首次研究指出,維生素 C和膽堿是海水仔稚魚的必需營養物質;七是在國內外首次提出采用乳化油直接添加法綜合營養強化活餌料的新途徑,可顯著提高海水仔稚魚的生長速度和成活率。生產性育苗實驗結果證實,與輪蟲、鹵蟲活餌料相比,富含DHA等重要營養物質的海魚微粒飼料使牙鲆仔稚魚的白化率由10%左右降至不到1%;細菌性腹水病的發生率由20%以上降至零,凸顯出該研究成果所具有的重要應用價值。
南方漁網編輯:陳珍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