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大鯢,俗稱娃娃魚,屬兩棲綱、有尾目、隱鰓鯢科,是我國特產的大型兩棲動物,具有很高的食用及藥用價值,被國家列為Ⅱ類重點保護動物。從七十年代起,各地先后開展了大鯢的人工養殖研究,已初步取得成功。近年來,由于鱉價下滑,許多養鱉場也轉軌養殖大鯢,現將大鯢養殖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總結如下,供讀者參考。
1持證養殖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1988年11月8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第十七條之規定:“馴養繁殖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應當持有許可證。”所以養殖大鯢前必須先向有關部門申請獲取養殖許可證。具體做法是養殖戶向縣、市(行署)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經審核,報省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批準,獲取許可證,方可養殖,否則視為非法。
2養殖場的建立
2.1根據大鯢的生活習性,養殖場應建立在水源豐富,水質清澈、相對安靜的山區或丘陵地帶林區。養殖池四周及池底均為水泥結構,兩端有進出水管,池周栽闊葉樹,便于遮蔭。養殖池面積及深淺視功能而定,成鯢養殖地面積以400~500平方米為宜,池高2.2米,水深1.20米,池底鋪10厘米河沙。由于大鯢喜獨居,池內可用大石塊堆壘成許多人工洞道,洞口直徑15~25厘米,洞內較寬敞,直徑約30~40厘米,讓大鯢在洞內有回旋余地,洞壁盡可能做光滑一些,以免其擦傷皮膚,池內設多個餌料臺。繁殖池和孵化池面積可小一些,一般以60~100平方米為宜,水深保持50厘米左右,幼鯢養殖池一般建成50平方米,水深保持20~30厘米左右,其它可仿成鯢池建造。
2.2各養殖池建成后不能立即放養大鯢,因為新水泥池有較強的堿性,而大鯢生活的水體pH值為6~7。可將各池灌滿水后浸泡兩、三天再放干,并重復兩次。也可先養魚半年或一年再放養大鯢。
3引種
通過當地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協調,從別的養殖場引進;或者在經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批準后,到野外適量捕捉或收購。通過后一種途徑引種除應注意其它完好程度外,還應注意其鑒別性特征。皖南一養殖場1997年就險些將無斑肥螈的成體當作大鯢的成體當作大鯢幼苗引進。現將有尾目之科動物特征比較如下,供鑒別時參考表1。
表1隱鰓鯢科與小鯢科、榮螈科特征比較
科別特征 隱鰓鯢科 小鯢科 榮螈科
成體體形 大,25厘米以上 小,20厘米以下 小,20厘米以下
眼瞼 無 有 有
體側縱行膚褶 有 無 無
犁骨齒排列 成一長列與上頜平行 成二短列或“V”字形 成“八”字形
腹部顏色 淺褐或灰白 淺褐或灰白 桔紅色斑
4控制水質與水溫
應選用水質清、無污染的山溪水、地下水或自來水。大鯢生長的適宜水溫為14~28℃。孵化時讓水溫維持在20~25℃之間,以加速孵化。最好能引入活水,使池水保持緩慢流動,這樣既可保證水質,調節水溫,又可使之接近野生自然狀態,利于大鯢的生長和繁殖。冬眠時保持水溫4~8℃。太低大鯢易被凍傷,偏高會使之冬眠不深,增加體能消耗。
5分級繁殖
因為大鯢成體有吞食幼體的行為,所以應嚴格按照大小規格養殖。由于個體生長速度有差異,故最好每半年分級一次。
6合理投喂
6.1投喂時間大鯢以夜間活動為主,因此投食可在傍晚進行。
6.2設投餌臺食物投放在餌料臺上,投放量以稍大于每天大鯢攝食量而定。每次投喂前應將臺內剩余食物清除干凈,保證餌料臺清潔衛生。不可將食物直接投入水中,那樣不僅食物的利用率不高,而且水質也易變壞。
6.3避免驚擾大鯢進食后應避免驚擾,因為大鯢受驚后有“吐物”行為。我們在測量時曾發現一大鯢將部分已消化的魚全部嘔吐出來。
7模擬自然狀態,解決繁殖難題
由于大鯢有以下一些特點:(1)雌雄個體的性腺發育不一定同步;(2)性腺發育的各期還難以準確判斷;(3)精子的活動能力弱。所以大鯢的人工繁殖進展不大,至少目前還不能大批量生產幼苗。
作者根據觀察和對一些資料的分析認為:對于大鯢個體來講,性腺的發育是分批成熟的,是間斷的;對于大鯢種群來講,繁殖行為在5至9月是連續的,華中地區可能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所以如果把著眼點集中到幾組親鯢內進行人工催精、人工授精,就不如模擬自然狀態,在整個群體中進行。具體做法是:選擇山區植被好、無污染、周年不斷水的山溝或小河溝,建立天然生態繁殖場。此外,為保證性腺的正常發育,應保留親鯢的冬眠習性。
8謹防被咬
大鯢性情兇猛,口大,除上下頜齒外,還有一排與上頜平行的犁骨齒,非常厲害。在進行測量、分級或人工繁殖時,可用兩手輕托頭腹部離水放入人工潮濕擔架內,這樣既不傷及大鯢,也不至于使之動怒傷人。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