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越冬后的漁池,魚類體質普遍下降,抗病能力也隨之降低,進入春季后水溫逐漸上升,魚類開始慢慢恢復活力,并逐漸開始攝食,同時各種能使魚體致病的細菌、寄生蟲也開始大量繁衍,各類養殖池塘容易暴發魚病,引起池魚大量死亡,給養殖者造成較大經濟損失。為此,加強春季養殖管理,切實做好魚病防治工作是春季生產管理的關鍵。春季常發魚病主要有爛鰭病、細菌性爛鰓病、水霉病、癤瘡病、豎鱗病、錨頭鳋病、車輪蟲病、三代蟲病等。
一、發病的主要原因
1.由于越冬期長時間不攝食,魚體體質弱,抵抗力差,極易被病原侵襲,造成疾病流行。
2.許多病原或其孢子、休眠卵、幼蟲等隨水溫的上升而快速發育,大量繁殖,使水體中病原數量迅速增加,加大了魚體與病原接觸染病的機會。
3.水質惡化,長時間的越冬,使池水處于低氧狀態,同時池底各種有毒物質不斷蓄積,水體因封冰而不能進行有效循環,導致水質惡化。
4.人為創傷。拉網或分塘過程中操作不當,導致魚體受傷,客觀上增加了魚病發生率。
二、防治措施早
春季節,細菌、寄生蟲還處于繁殖的初期,對藥物比較敏感,此時滅蟲、滅菌效果較好,所以抓住早春防治魚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魚病防治要從根本入手,采用內外結合的綜合防治方法,具體的防治措施有以下幾點:
1.進行水體消毒預防。春天,池塘開塘后,首先,視水體大小,應進行一次全塘水體消毒。預防細菌性疾病,用生石灰20克/立方米或二溴海因0.2克/立方米全池潑灑一次;預防原生寄生蟲性魚病,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比例5∶2)0.7克/立方米全池潑灑,可殺滅車輪蟲、中華鳋等,用90%晶體敵百蟲0.2克~0.5克/立方米全池潑灑,可對寄生蟲性鰓病或皮膚病,如指環蟲、鲺、錨頭鳋、中華鳋的幼蟲有殺滅作用。
2.提早開食,加強營養,增強魚的體質。魚類經過漫長的冬季,長時間不攝食,體內營養消耗很大,體質較弱,抵抗力差。所以,春季待水溫上升到一定值時,要提早開食,并根據吃食魚的數量、魚體大小和攝食能力,在水溫不斷升高的情況下,逐步增加投喂量,做到適量投喂,同時在全價飼料中要添加強壯素、維生素C和維生素E等微量元素,從而增強魚的體質,提高魚的自身免疫力和抗御病害侵襲能力,預防疾病的發生和流行。
3.魚種投放要適時進行早分塘投放。早春投放,容易引起疾病發生。因為魚類經過一冬營養消耗,魚體鱗片疏松,此時拉網和運輸轉塘,魚體易受傷。晚春投放,也容易引起疾病發生,這時水溫較高,魚類活動較強,拉網和運輸容易損傷魚體。所以,要待魚類開食一段時間后,魚體得到一定恢復后,選擇中期水溫不太高的晴天進行分塘投放較好。
4.做好魚種、食臺、工具和水體等消毒,加強生產管理。
①魚種消毒:在放養前將魚種浸洗消毒,是切斷傳染途徑,控制和減少病原體傳播的重要措施。在水溫15℃左右時,用10毫克/升~20毫克/升食鹽水溶液浸洗3分鐘~5分鐘,或用漂白粉10毫克/升,或硫酸銅8毫克/升,或高錳酸鉀20毫克/升配制的溶液浸洗20分鐘~30分鐘,可殺滅魚體表面和鰓上的細菌和寄生蟲。
②食臺消毒:池塘的食臺處常有殘餌,殘餌的腐爛能為病原體繁殖提供有利條件,因此,要定期在食臺潑灑消毒藥物或在食臺周圍進行藥物掛袋、掛簍,具體方法為:a.用漂白粉250克對水潑灑食臺;b.按每袋裝漂白粉150克或硫酸銅100克加硫酸亞鐵40克掛袋,每次每個食臺掛3只~5只,每天換藥一次連掛3天。
③工具消毒:凡發病池塘中用過的各種工具都必須經過嚴格的消毒處理后才能使用。最好用高錳酸鉀進行浸泡消毒,消毒后待沖洗干凈后方可使用。
④水體消毒:同上面的水體消毒預防。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