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淮安市清浦區水產技術人員及養殖戶推廣應用生態預防魚病技術,減少了魚病發生,增加了經濟效益。現將主要技術介紹如下:
1、清除池底淤泥,減少水中雜質的耗氧量和有害氣體含量,消除病原體藏身之處。尤其是高產魚池必須年年清淤。
2、改造進排水系統。做到進排水系統分開,避免“老水”回灌,防止魚病交叉傳染,并且有利于應付突發事故。
3、科學調節水質。采用水泵、增氧機等為魚池灌水增氧;用生石灰清塘,定期用生石灰化漿全池潑灑,改善水體生態環境,消滅和抑制病原生物。
4、調整養殖品種結構,增加吃食魚、雜食性魚的飼養比例,以清除殘留飼料,凈化水質。如在以養草魚為主的成魚塘中混養羅非魚,利用其食性雜、耐低氧、適應性強的特點提高草魚成活率及成魚產量。
5、改革養殖制度,調整生產周期。如改魚種春放為秋放或冬放,改放小規格魚種為放大規格魚種等,提高魚種抗病能力和避開發病高峰期。
6、改進飼料投喂技術。在實行“四定”投喂的同時,根據魚的營養要求和攝食變化規律適當調整。在投喂方式上實行“兩頭精,中間青”,特別是在魚病高發期,應以投喂精飼料為主,輔以青飼料,防止魚發生腸炎病。
7、改革施肥技術和肥料結構,實行有機肥與無機肥相結合,無機肥中氮、磷、鉀相結合。高產魚池基肥可全部施用有機肥,春秋季有機肥與無機肥結合,夏季可全部使用無機肥。這樣,既保持水質肥活,又為肥水魚提供了豐富的飼料和溶解氧,加快魚的生長速度,抑制病原菌的生存和繁殖,達到防病的目的。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病害防治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