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1、水霉病
又稱膚霉病、白毛病。其病原體常見的種類有水霉和綿霉等屬。其癥狀是:肉眼可見灰白色棉絮狀菌絲體,或粘附于泥粒等棕色附著物,使魚體負擔過重,游動失常,食欲減退,日漸瘦弱,終致死亡。草、鏞、鰱、鯉、卿等魚都易感染此病。我市及全省各養魚場,每年春季都有此病發生。
該病主要是由于捕撈、搬運時操作不慎,使魚體受傷,或寄生蟲侵襲破壞皮膚,伴隨魚群擁擠,水質污染而引起。
防治方法:由于我省大部分養魚地區,多年來一直習慣于春季投放魚種,魚類在寒冷的冰下度過三個多朋后,又要進行捕撈分塘轉運等環節,難免損失魚體。所以在拉網、運輸、放養等操作中,要盡量仔細,勿使魚體受傷,這是預防該病發生的最有效辦法。發病后,用400×10-6的食鹽和400×10-6的小蘇打合劑全池潑灑,或用(0.3-0.4)×-6魚蝦安全池潑灑,連用2-3次即可控制。
2、豎鱗病
又稱鱗立病、松鱗病。其病原初步認為是水型點狀極毛桿菌。其癥狀是:魚的鱗片局部或全部堅起象松球樣張開,鱗片基部的鱗囊水腫,用手指壓鱗片,就有液狀物從鱗囊噴射出來,鱗片也隨之脫落。有時還伴有鰭基的皮膚表面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脹、有腹水等癥狀。病魚游動遲鈍,呼吸困難,身體側轉,腹部向上。如不及時治療,持續2-3天左右會死亡。
該病主要是由于捕撈、運輸、放養等操作不小心,使魚體受傷,細菌乘機侵入而引起。我市蛤蟆灘魚場、皋蘭什川魚場、蘭州市青城聯營漁場及榆中宛川水產綜合養殖場每年都有此病發生,主要危害鯉、鯽魚。草鏈、鳙魚偶爾發生。若治療不及時,會引起大批死亡。
防治方法:分塘操作過程中要小心,防止魚體受傷;發病后及時投喂藥餌:每千克魚體重每天用鹽酸土霉素50毫克,或復方新諾明150毫克,拌飼連喂3-5天,同時用1×10-6漂白粉或0.4×-6強力消毒靈全池潑灑,連用2-3次。
3、似嗜子宮線蟲病
又稱線蟲病。病原體為鯉似嗜子宮線蟲和鯽似嗜子宮線蟲的雌蟲。前者只感染鯉魚,后者只侵襲鯽魚。其癥狀是:病灶部位的鱗片疏松,部分脫落,并伴有充血、發火,肉眼可見到數量不等的肉紅色蟲體寄生于鱗片或表皮下,有的蟲體鉆破鰭膜露出,導致鰭條破裂。并繼發生感染水霉病。主要危害2齡以上的鯉魚和鯽魚,可造成親魚不能繁殖產卵,甚至死亡,成魚失去食用價值。1995年蘭州市青城聯營漁場大面積暴發鯉似嗜子宮線蟲病,造成大批死亡,損失慘重;1996年以來,在蘭州市蛤蟆灘魚場和榆中宛川水產綜合養殖場連年有鯉似鰭子宮線蟲和卿似嗜子宮線蟲病發生,感染率分別高達30%-36%和70.83%,危害十分嚴重。
防治方法:魚種放養前,用(190-220)×-6的生石灰對池水消毒,以殺滅線蟲的幼蟲和中間寄主劍水蚤;發病后,用(0.3-0.5)×-6的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連續三次,可完全驅除體表的寄生蟲。
南方漁網編輯:王月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